中银证券-金牌厨柜-603180-Q3收入增长亮眼,盈利能力有所波动-221101

文本预览:
金牌厨柜(603180) 公司于2022年10月27日公布2022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收入24.89亿元,同增12.13%,归母净利润1.65亿元,同增4.06%,扣非归母净利润0.96亿元,同降8.60%。多渠道多品类战略有望驱动公司持续成长,维持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Q3收入增速亮眼,衣柜、木门表现较好。公司2022Q3单季度收入同增18.52%至10.58亿元,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同增0.86%/-10.64%至0.72/0.55亿元,非经常性损益主要以政府补助为主。公司深化品类协同,依托定制厨柜核心优势,整合衣柜、卫阳等空间专业解决方案,带来衣柜等配套品类快速放量,前三季度厨柜/衣柜/木门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1%/37.61%/101.65%至16.63/6.59/1.02亿元。渠道方面,经销渠道保持稳健,大宗、境外渠道实现高增,前三季度经销/直营/大宗/境外渠道收入分别同增6.44%/-23.42%/20.78%/31.36%至12.58/0.94/9.08/1.68亿元,其中大宗渠道受益于保交付政策,单季度收入4.23亿元,同增42.47%。 费用保持稳定,盈利能力小幅承压。Q3单季毛利率同比下降3.49pct至27.87%,主要系毛利率较低的木门业务和境外、大宗渠道收入占比提升所致。公司精准把控费用投放效率,在持续加大新拓品类人员和营销投入的同时,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前三季度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2.96%/4.92%,同比变动0.10/-0.09pct。Q3期末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增加14天至76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6天至13天。 期待多品牌多渠道战略持续发力。零售方面,公司坚定品类融合,依托明星厨柜带动衣柜木门快速放量,新品类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传统零售渠道有望保持稳健发展,同时整装等新渠道有望构筑第二成长曲线。我们看好公司在多元产品渠道驱动下提升市场份额。 估值 当前股本下,考虑到疫情影响,我们下调2022至2024年EPS至2.49/2.95/3.47亿元;市盈率分别为10/8/7倍,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新品类拓展不达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疫情反复影响销售。
展开>>
收起<<
《中银证券-金牌厨柜-603180-Q3收入增长亮眼,盈利能力有所波动-22110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银证券-金牌厨柜-603180-Q3收入增长亮眼,盈利能力有所波动-221101(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银证券《Q3收入增长亮眼,盈利能力有所波动》研报附件原文摘录)金牌厨柜(603180) 公司于2022年10月27日公布2022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收入24.89亿元,同增12.13%,归母净利润1.65亿元,同增4.06%,扣非归母净利润0.96亿元,同降8.60%。多渠道多品类战略有望驱动公司持续成长,维持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Q3收入增速亮眼,衣柜、木门表现较好。公司2022Q3单季度收入同增18.52%至10.58亿元,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同增0.86%/-10.64%至0.72/0.55亿元,非经常性损益主要以政府补助为主。公司深化品类协同,依托定制厨柜核心优势,整合衣柜、卫阳等空间专业解决方案,带来衣柜等配套品类快速放量,前三季度厨柜/衣柜/木门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1%/37.61%/101.65%至16.63/6.59/1.02亿元。渠道方面,经销渠道保持稳健,大宗、境外渠道实现高增,前三季度经销/直营/大宗/境外渠道收入分别同增6.44%/-23.42%/20.78%/31.36%至12.58/0.94/9.08/1.68亿元,其中大宗渠道受益于保交付政策,单季度收入4.23亿元,同增42.47%。 费用保持稳定,盈利能力小幅承压。Q3单季毛利率同比下降3.49pct至27.87%,主要系毛利率较低的木门业务和境外、大宗渠道收入占比提升所致。公司精准把控费用投放效率,在持续加大新拓品类人员和营销投入的同时,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前三季度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2.96%/4.92%,同比变动0.10/-0.09pct。Q3期末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增加14天至76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6天至13天。 期待多品牌多渠道战略持续发力。零售方面,公司坚定品类融合,依托明星厨柜带动衣柜木门快速放量,新品类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传统零售渠道有望保持稳健发展,同时整装等新渠道有望构筑第二成长曲线。我们看好公司在多元产品渠道驱动下提升市场份额。 估值 当前股本下,考虑到疫情影响,我们下调2022至2024年EPS至2.49/2.95/3.47亿元;市盈率分别为10/8/7倍,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新品类拓展不达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疫情反复影响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