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证券-新宙邦-300037-三季度业绩符合预期,电解液一体化布局加速-221031

文本预览:
新宙邦(300037) 事件描述 10月27日晚间,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3.29亿元,同比增长63.99%;实现归母净利润14.42亿元,同比增长66.17%。实现扣非净利14.25亿元。实现基本每股收益1.94元/股,同比增长65.81%。 电解液产销大幅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致盈利能力承压 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3.29亿元,同比增长63.99%;实现归母净利润14.42亿元,同比增长66.17%。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氟化工业务下游需求旺盛,公司产品销售量上涨较快,同时公司新型锂盐LiFSI800吨/年的产能于2022年上半年建成投产,新型锂盐产能逐步释放为公司贡献业绩。从利润端看,公司利润增长速度大于营收同比增长率,说明公司成本管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单看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38亿元,环比增长2.59%;实现归母净利润4.38亿元,环比下降10.98%。从利润端看,利润下降主要是公司产品的部分原材料上涨所致。 锂电池电解液产能进一步扩大,新产能逐步释放提振公司业绩 公司是国内电解液行业头部企业,目前拥有锂电池电解液产能13万吨/年。公司投资建设的波兰新宙邦锂离子电池材料项目中4万吨/年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荆门年产28.3万吨锂电池材料项目(一期)中6万吨/年锂电池电解液、天津新宙邦半导体化学品及锂电池材料项目中5万吨/年锂电池电解液以及海斯福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二期)中的3万吨/年电解液将于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陆续试生产,届时公司锂电池电解液产能将达到20.4万吨/年,进一步的规模化将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成本优势。随着上述新产能逐步建成投产,公司业绩将进一步增长。 电解液供货合同延长,与下游客户进行长期深度绑定 2022年9月20日公司与下游优质客户UltiumCells,LLC在保持原先合同框架的基础上,重新签订了《MaterialStatementofRequirements》以及《UltiumCells,LLCPurchaseOrder》两份附属文件,将原先在2021年11月9日签订的3.67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变更为约9.24亿美元,同时将合作期从2025年底延长至2028年底。与海外客户进一步深度绑定标志着公司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品在海外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公司的产品品质、交付能力及服务质量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提高,这将为公司吸引更多海内外优质客户奠定基础。同时长单的签订将保证公司未来几年在北美市场的订单需求,在未来不确定的国际形势及政策下,公司的盈利能力将得到保障。 沿产业链向上布局,打造一体化成本优势 公司凭借在电解液方面的优势,积极布局上游锂离子电解液核心材料,打造一体化布局优势。目前公司拥有碳酸酯溶剂产能5.4万吨/年、乙二醇产能2.1万吨/年以及新型锂盐LiFSI产能1000吨/年。公司目前规划和在建的溶剂产能包括碳酸酯溶剂30万吨、NMP5000吨以及乙二醇13万吨。其中波兰新宙邦锂离子电池材料项目(二期)中的NMP5000吨将于2022Q4建成投产。惠州宙邦3.5期溶剂扩产项目中的碳酸酯产能10万吨/年及乙二醇产能5万吨/年将于2023年一季度投产。公司目前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布局产能共5.96万吨/年,其中瀚康电子材料年产59,600吨锂电添加剂项目(一期)中的添加剂产能48350吨/年将于2023年一季度建成投产。公司在锂离子电解液上游全方位的布局有助于公司强化锂电池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一体化成本优势,同时保障公司核心业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品的关键原料供应安全,提高公司锂电电解液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稳固公司行业龙头地位。 聚焦氟化工高端产品,加速产品国产化进程 公司子公司海斯福深耕精细氟化工领域十几年,具有丰厚技术积累和研发优势。目前国内氟化工行业现状是低端产品过剩,高端含氟产品极度匮乏。而公司主要聚焦于高附加值的含氟精细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高端有机氟产品行业中具有高市占率,为含氟精细化学品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已具有有机氟化学品产能622吨/年,在建项目为含高性能氟材料产能10000吨/年的海德福高性能氟材料项目(一期),预计2023年年底前开始试生产。随着公司高性能氟材料产能的逐步建成投产,公司业绩将迎来新增。 投资建议 考虑到公司电解液一体化布局日益完善,产能释放节奏较快,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5.82、124.52、163.8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9.45、22.67、28.95亿元,对应PE分别为14、12、10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成本的升高; (2)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3)产能释放进度不及预期; (4)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华安证券-新宙邦-300037-三季度业绩符合预期,电解液一体化布局加速-22103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安证券-新宙邦-300037-三季度业绩符合预期,电解液一体化布局加速-221031(7页).pdf(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华安证券《三季度业绩符合预期,电解液一体化布局加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新宙邦(300037) 事件描述 10月27日晚间,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3.29亿元,同比增长63.99%;实现归母净利润14.42亿元,同比增长66.17%。实现扣非净利14.25亿元。实现基本每股收益1.94元/股,同比增长65.81%。 电解液产销大幅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致盈利能力承压 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3.29亿元,同比增长63.99%;实现归母净利润14.42亿元,同比增长66.17%。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氟化工业务下游需求旺盛,公司产品销售量上涨较快,同时公司新型锂盐LiFSI800吨/年的产能于2022年上半年建成投产,新型锂盐产能逐步释放为公司贡献业绩。从利润端看,公司利润增长速度大于营收同比增长率,说明公司成本管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单看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38亿元,环比增长2.59%;实现归母净利润4.38亿元,环比下降10.98%。从利润端看,利润下降主要是公司产品的部分原材料上涨所致。 锂电池电解液产能进一步扩大,新产能逐步释放提振公司业绩 公司是国内电解液行业头部企业,目前拥有锂电池电解液产能13万吨/年。公司投资建设的波兰新宙邦锂离子电池材料项目中4万吨/年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荆门年产28.3万吨锂电池材料项目(一期)中6万吨/年锂电池电解液、天津新宙邦半导体化学品及锂电池材料项目中5万吨/年锂电池电解液以及海斯福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二期)中的3万吨/年电解液将于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陆续试生产,届时公司锂电池电解液产能将达到20.4万吨/年,进一步的规模化将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成本优势。随着上述新产能逐步建成投产,公司业绩将进一步增长。 电解液供货合同延长,与下游客户进行长期深度绑定 2022年9月20日公司与下游优质客户UltiumCells,LLC在保持原先合同框架的基础上,重新签订了《MaterialStatementofRequirements》以及《UltiumCells,LLCPurchaseOrder》两份附属文件,将原先在2021年11月9日签订的3.67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变更为约9.24亿美元,同时将合作期从2025年底延长至2028年底。与海外客户进一步深度绑定标志着公司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品在海外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公司的产品品质、交付能力及服务质量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提高,这将为公司吸引更多海内外优质客户奠定基础。同时长单的签订将保证公司未来几年在北美市场的订单需求,在未来不确定的国际形势及政策下,公司的盈利能力将得到保障。 沿产业链向上布局,打造一体化成本优势 公司凭借在电解液方面的优势,积极布局上游锂离子电解液核心材料,打造一体化布局优势。目前公司拥有碳酸酯溶剂产能5.4万吨/年、乙二醇产能2.1万吨/年以及新型锂盐LiFSI产能1000吨/年。公司目前规划和在建的溶剂产能包括碳酸酯溶剂30万吨、NMP5000吨以及乙二醇13万吨。其中波兰新宙邦锂离子电池材料项目(二期)中的NMP5000吨将于2022Q4建成投产。惠州宙邦3.5期溶剂扩产项目中的碳酸酯产能10万吨/年及乙二醇产能5万吨/年将于2023年一季度投产。公司目前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布局产能共5.96万吨/年,其中瀚康电子材料年产59,600吨锂电添加剂项目(一期)中的添加剂产能48350吨/年将于2023年一季度建成投产。公司在锂离子电解液上游全方位的布局有助于公司强化锂电池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一体化成本优势,同时保障公司核心业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品的关键原料供应安全,提高公司锂电电解液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稳固公司行业龙头地位。 聚焦氟化工高端产品,加速产品国产化进程 公司子公司海斯福深耕精细氟化工领域十几年,具有丰厚技术积累和研发优势。目前国内氟化工行业现状是低端产品过剩,高端含氟产品极度匮乏。而公司主要聚焦于高附加值的含氟精细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高端有机氟产品行业中具有高市占率,为含氟精细化学品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已具有有机氟化学品产能622吨/年,在建项目为含高性能氟材料产能10000吨/年的海德福高性能氟材料项目(一期),预计2023年年底前开始试生产。随着公司高性能氟材料产能的逐步建成投产,公司业绩将迎来新增。 投资建议 考虑到公司电解液一体化布局日益完善,产能释放节奏较快,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5.82、124.52、163.8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9.45、22.67、28.95亿元,对应PE分别为14、12、10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成本的升高; (2)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3)产能释放进度不及预期; (4)下游需求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