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证券-德方纳米-300769-Q3业绩符合预期,产能建设稳步推进-221028

文本预览:
德方纳米(300769) 公司发布 2022 年三季报,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44.2 亿元,同比增加 519.8%;归母净利润为 18.3 亿元,同比增加 628.2%;扣非后归母利润为 17.8 亿元,同比增加 681.0%。 公司 Q3 盈利符合预期。 三季度实现收入 68.59 亿元, 环比增加 63.98%;归母净利润为 5.48 亿元, 环比增加 5.66%;扣非后归母利润为 5.21 亿元, 环比增加 3.92%。 Q3 毛利率 16.11%,环比-6.08pct,净利率 8.16%,环比-3.9pct。 我们测算 Q3 出货约 5.3 万吨,吨净利 1 万元/吨左右,环比-26%。 曲靖生产项目再加码,产能建设稳步推进。 公司现有磷酸铁锂产能 26.5万吨/年,其中佛山德方现有产能 3 万吨/年,曲靖德方现有产能 10.5 万吨/年,曲靖麟铁现有产能 2 万吨/年,德枋亿纬现有产能 11 万吨/年。公司预计到 2025 年底,磷酸铁锂产能达到 34.5 万吨/年,磷酸锰铁锂产能达到 44 万吨/年,补锂剂产能达到 2.5 万吨/年。 2022 年以来,公司开工率相对保持在满产状态,产能建设稳步持续推进。 研发技术优势明显,液相法助推磷酸锰铁锂产业化。 公司始终重视研发和技术,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 Q3 公司研发投入 1.42 亿元,环比增长 50.21%。 公司独家首创液相法,运用“涅甲界面改性技术”和“离子超导技术”等核心技术,有效解决了磷酸锰铁锂导电性能与倍率性能差的难题, 推动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加速, 9 月公司 11 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已投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实现营收 246.25、277.65、 349.46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2.77、 28.63、 36.03 亿元,同比增长 184%、 26%、 26%。截止 2022 年 12 月 27 日市值对应 22、23 年 PE 估值分别是 21、 17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新能源车需求不及预期风险;锂电池技术迭代变化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风险;环保及安全生产风险等
展开>>
收起<<
《信达证券-德方纳米-300769-Q3业绩符合预期,产能建设稳步推进-221028(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达证券-德方纳米-300769-Q3业绩符合预期,产能建设稳步推进-221028(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信达证券《Q3业绩符合预期,产能建设稳步推进》研报附件原文摘录)德方纳米(300769) 公司发布 2022 年三季报,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44.2 亿元,同比增加 519.8%;归母净利润为 18.3 亿元,同比增加 628.2%;扣非后归母利润为 17.8 亿元,同比增加 681.0%。 公司 Q3 盈利符合预期。 三季度实现收入 68.59 亿元, 环比增加 63.98%;归母净利润为 5.48 亿元, 环比增加 5.66%;扣非后归母利润为 5.21 亿元, 环比增加 3.92%。 Q3 毛利率 16.11%,环比-6.08pct,净利率 8.16%,环比-3.9pct。 我们测算 Q3 出货约 5.3 万吨,吨净利 1 万元/吨左右,环比-26%。 曲靖生产项目再加码,产能建设稳步推进。 公司现有磷酸铁锂产能 26.5万吨/年,其中佛山德方现有产能 3 万吨/年,曲靖德方现有产能 10.5 万吨/年,曲靖麟铁现有产能 2 万吨/年,德枋亿纬现有产能 11 万吨/年。公司预计到 2025 年底,磷酸铁锂产能达到 34.5 万吨/年,磷酸锰铁锂产能达到 44 万吨/年,补锂剂产能达到 2.5 万吨/年。 2022 年以来,公司开工率相对保持在满产状态,产能建设稳步持续推进。 研发技术优势明显,液相法助推磷酸锰铁锂产业化。 公司始终重视研发和技术,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 Q3 公司研发投入 1.42 亿元,环比增长 50.21%。 公司独家首创液相法,运用“涅甲界面改性技术”和“离子超导技术”等核心技术,有效解决了磷酸锰铁锂导电性能与倍率性能差的难题, 推动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加速, 9 月公司 11 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已投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实现营收 246.25、277.65、 349.46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2.77、 28.63、 36.03 亿元,同比增长 184%、 26%、 26%。截止 2022 年 12 月 27 日市值对应 22、23 年 PE 估值分别是 21、 17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新能源车需求不及预期风险;锂电池技术迭代变化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风险;环保及安全生产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