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证券-万华化学-600309-盈利短期承压,产业扩张长期看好-221027

文本预览:
万华化学(600309) 公司发布三季报,2022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304.20亿元,同比增加21.53%,实现归母净利润136.08亿元,同比减少30.3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33.90亿元,同比减少30.54%。其中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3.02亿元,同比增加4.14%,归母净利润32.25亿元,同比减少46.3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1.68亿元,同比减少47.92%。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主产品价格下行影响,盈利能力短期承压,业绩整体符合预期,看好公司产业布局逐步完善,以及新材料业务有序扩张,维持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各板块产销量持续提升,公司营收稳定增加。2022年前三季度,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板块产量分别为316万吨、340万吨、和7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14%、22.48%、28.55%;销量为314万吨、893万吨、和6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05%、15.97%、27.65%;各板块营收同比分别增长10.81%、31.91%、41.30%。前期扩建产能有序释放,产品市占率有望提升,聚氨酯行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成本上行叠加产品价格下调,三季度利润率显著收窄。原料端,根据公司公告,纯苯、煤炭(5,000大卡)、丙烷、丁烷三季度均价分别为8,397元/吨、1,128元/吨、682美元/吨、和672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4.08%,6.92%、5.25%、和3.86%。产品端,根据百川盈孚数据统计,聚合MDI、纯MDI三季度国内市场均价为15703.72元/吨、19836.92元/吨,环比分别下滑12.18%和7.80%,同比分别下滑21.64%和11.13%,同时,部分石化产品三季度价格显著下跌,根据公司公告,正丁醇、丙烯酸、丙烯酸丁酯、PVC市场价格同比分别下跌50.94%、43.51%、46.46%、31.88%。公司Q3毛利润率为12.99%,同比减少13.91pct,环比减少3.60pct。未来,随着家电、建材、服装等终端市场需求复苏,产品盈利水平有望修复。 产业链结构持续优化,新材料项目逐步投产。根据公司8月份公告,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烯烃项目审批通过,包括12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25万吨/年低密度聚乙烯(LDPE)装置、2×20万吨/年聚烯烃弹性体(POE)装置、20万吨/年丁二烯装置、55万吨/年裂解汽油加氢装置(含3万吨/年苯乙烯抽提)、4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同时,4万吨/年尼龙12项目于近期正式投产并产出合格产品,此外,6万吨PBAT生物可降解材料、1万吨锂电池三元材料、4.8万吨柠檬醛及衍生物等新材料在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未来,公司产业链协同优势将持续增强,新材料业务有望进一步扩展公司成长空间。 估值 业绩整体符合预期,考虑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盈利能力阶段性承压,下调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EPS分别为5.50元、6.42元、8.23元,当前对应PE为15.1倍、12.9倍、10.1倍,看好公司一体化优势与卓越的研发能力,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项目进度不达预期。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疫情持续时间及影响超预期。
展开>>
收起<<
《中银证券-万华化学-600309-盈利短期承压,产业扩张长期看好-221027(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银证券-万华化学-600309-盈利短期承压,产业扩张长期看好-221027(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中银证券《盈利短期承压,产业扩张长期看好》研报附件原文摘录)万华化学(600309) 公司发布三季报,2022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304.20亿元,同比增加21.53%,实现归母净利润136.08亿元,同比减少30.3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33.90亿元,同比减少30.54%。其中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3.02亿元,同比增加4.14%,归母净利润32.25亿元,同比减少46.3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1.68亿元,同比减少47.92%。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主产品价格下行影响,盈利能力短期承压,业绩整体符合预期,看好公司产业布局逐步完善,以及新材料业务有序扩张,维持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各板块产销量持续提升,公司营收稳定增加。2022年前三季度,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板块产量分别为316万吨、340万吨、和7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14%、22.48%、28.55%;销量为314万吨、893万吨、和6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05%、15.97%、27.65%;各板块营收同比分别增长10.81%、31.91%、41.30%。前期扩建产能有序释放,产品市占率有望提升,聚氨酯行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成本上行叠加产品价格下调,三季度利润率显著收窄。原料端,根据公司公告,纯苯、煤炭(5,000大卡)、丙烷、丁烷三季度均价分别为8,397元/吨、1,128元/吨、682美元/吨、和672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4.08%,6.92%、5.25%、和3.86%。产品端,根据百川盈孚数据统计,聚合MDI、纯MDI三季度国内市场均价为15703.72元/吨、19836.92元/吨,环比分别下滑12.18%和7.80%,同比分别下滑21.64%和11.13%,同时,部分石化产品三季度价格显著下跌,根据公司公告,正丁醇、丙烯酸、丙烯酸丁酯、PVC市场价格同比分别下跌50.94%、43.51%、46.46%、31.88%。公司Q3毛利润率为12.99%,同比减少13.91pct,环比减少3.60pct。未来,随着家电、建材、服装等终端市场需求复苏,产品盈利水平有望修复。 产业链结构持续优化,新材料项目逐步投产。根据公司8月份公告,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烯烃项目审批通过,包括12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25万吨/年低密度聚乙烯(LDPE)装置、2×20万吨/年聚烯烃弹性体(POE)装置、20万吨/年丁二烯装置、55万吨/年裂解汽油加氢装置(含3万吨/年苯乙烯抽提)、4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同时,4万吨/年尼龙12项目于近期正式投产并产出合格产品,此外,6万吨PBAT生物可降解材料、1万吨锂电池三元材料、4.8万吨柠檬醛及衍生物等新材料在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未来,公司产业链协同优势将持续增强,新材料业务有望进一步扩展公司成长空间。 估值 业绩整体符合预期,考虑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盈利能力阶段性承压,下调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EPS分别为5.50元、6.42元、8.23元,当前对应PE为15.1倍、12.9倍、10.1倍,看好公司一体化优势与卓越的研发能力,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项目进度不达预期。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疫情持续时间及影响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