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房地产开发行业专题研究:22城集中供地和出险房企统计:拿地持续走冷,民企出险过半-221026

《国盛证券-房地产开发行业专题研究:22城集中供地和出险房企统计:拿地持续走冷,民企出险过半-221026(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房地产开发行业专题研究:22城集中供地和出险房企统计:拿地持续走冷,民企出险过半-221026(15页).pdf(1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房地产开发行业专题研究:22城集中供地和出险房企统计:拿地持续走冷,民企出险过半》研报附件原文摘录)供应情况:第三批15城供应建面增加10%,武汉、广州和福州供应建面大增。截止2022年10月19日,22城已全部完成第二批集中土拍,有15城已完成第三批。第二批22城推出宅地总建面4681万方,与首批相距不大;第三批15城推出宅地建面3359万方,环比增加9.7%。第三批中苏州、宁波、无锡、杭州供应建面收缩40%及以上,武汉大增379%,广州和福州增加超100%。宁波和青岛推地质量大幅提升,楼面价上涨47%和39%,深圳和福州中心区地块占比明显减少,楼面价下降50%和44%。 成交情况:第三批15城成交建面上涨7%,苏州、宁波、无锡、南京成交建面大幅减少。第二批22城成交宅地规划建面4212万方,环增8%;第三批15城共成交2987万方,环增6.6%;金额4261亿元,环降5.5%。主要受供给量变化影响,第三批中苏州、宁波、无锡、南京、杭州成交环比减少幅度较大,在40%及以上;武汉、广州和福州增幅超过100%,其次是上海和合肥,增幅超40%。与去年全年相比,合肥成交建面已超去年,达去年的119%,而长春、沈阳、重庆、济南、武汉和天津尚不足去年的30%。 第三批15城流拍撤牌率提升、溢价率降低,成交热度持续走低。第二批22城流拍撤牌率8%,环降7.4pct;第三批15城为11.8%,环增4.2pct。第三批中南京、合肥和广州较高,在25%及以上,北京、杭州、宁波、上海、天津、无锡和苏州无流拍。第二批22城成交溢价率4.1%,环降0.6pct;第三批15城为2.8%,环降1.5pct。第三批中宁波、合肥、北京和杭州溢价率较高,超5%;无锡、天津、武汉和厦门较低,在0.2%及以内。第三批15城底价和限价成交地块占比分别为72.9%和14.9%,环比分别为+12.8pct和-8.2pct,第三批中无锡、青岛、天津和武汉底价成交占比超92%;苏州、杭州、合肥、深圳和宁波达上限价成交占比较高,均超30%。 国企和城投依然为拿地主力,福州、无锡、青岛对城投依赖度较大。城投拿地金额占比从2021年首批的9%提升至2022年第三批的39%,民企占比从50%降至16%。第三批15城中天津、合肥、杭州和苏州民企活跃度较高,拿地金额占比均超过35%;厦门无民企拿地,北京、福州、深圳和广州民企拿地金额占比在5%以内,南京、上海和无锡民企拿地占比不足15%;福州、无锡、青岛、深圳以城投拿地为主,城投拿地金额占比过半。 在核心22城,招蛇、保利、华润、滨江和中海今年拿地金额居于前列,滨江和华发拿地金额已大幅超过去年。截止10月19日,在22个核心城市集中供地中全口径拿地金额靠前的是招商蛇口、保利发展、华润置地和滨江集团,均超过600亿元;其次是中国海外发展和建发房产,在500亿以上;越秀地产、绿城中国和华发股份拿地表现也较突出,全口径拿地金额在300亿及以上。与去年相比,华发股份和滨江集团拿地金额大幅增加,全口径成交金额占去年全年比重分别在286%和177%;招商蛇口、华润置地、越秀地产和中国金茂与去年较为接近,占比达到80%以上。 民企出险比例达53%,出险房企市占率从去年同期42%降至24%。截止2022年10月20日,百强房企中出险房企数量共计39家,其中民企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分别为37和2家,分别占各类型企业比重52.9%和40%。2022年1-9月民企权益销售额同比降低58.8%,降幅大于国企32.9pct,市占率从去年同期的62%降低至49%。2022年1-9月出险房企权益销售额同降69.4%,降幅大于非出险房企37.2pct,市占率从去年同期的42%降至24%。未来随着出险企业退出市场,这部分产能将继续出清。加上未出险企业中有些也已停止拿地,实际产能出清力度更大。 投资建议:维持地产开发板块“增持”评级。我们认为当前地产基本面已经对地方政府财政形成压力,使得政策进一步放松成为大的趋势。我们认为地产“进可攻退可守”:进,政策出台到位,地产股赚相对+绝对收益;退,政策没完全到位,地产股赚相对收益。推荐关注:开发:A股华发股份、滨江集团、建发股份、保利发展、招商蛇口、万科A、金地集团,H股绿城中国、华润置地、中国海外发展。物业:华润万象生活、招商积余、中海物业、绿城服务、保利物业。 风险提示:政策出台速度和执行力度不及预期,基本面继续下行引发连锁反应,疫情反复影响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