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证券-澳华内镜-688212-澳华内镜点评报告:符合预期,重视收入兑现-221024

文本预览:
澳华内镜(688212) 2022年10月24日,公司披露2022三季报,2022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23%,归母净利润8.58百万元,同比下滑59%。其中Q3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38%;归母净利润3.51百万元,同比下滑70%。三季度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基于此Q4收入加速增长可期,全年收入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利润端考虑产品推广带来的费用率提升、股权激励费用影响等,我们认为利润增长仍将在较低水平波动。 澳华内镜:Q3收入同比加速,疫情缓解后恢复趋势鲜明 公司披露2022三季报,2022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Q3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38%,相比疫情影响下Q2收入0.86亿元、14%的同比增长,三季度收入增长明显恢复、疫情缓解后恢复趋势鲜明。Q3归母净利润3.51百万元,同比下滑70%,主要为公司规模扩大、投入增加带来的净利润下滑,与2021Q3相比,公司单三季度销售费用率由21%提升至26%、管理费用率由18%提升至20%,研发费用率由12%提升至20%,我们认为新产品即将上市推广带来期间费用率增长,在新产品推广期,收入快速增长仍是最值得期待和关注的变量。 成长性:专注软管式内窥镜,收入CAGR有望达42.4% (1)疫情缓解后恢复趋势鲜明,全年收入增长可期。得益于疫情缓解后公司生产、发货以及终端需求,即院内招标恢复等,公司Q3收入增速明显恢复,单三季度实现38%的收入增长,远高于二季度14%的增长。公司2022年股权激励目标为全年收入4.4亿元,前三季度已实现收入2.81亿元,对比历史情况,四季度往往为全年收入高峰,三季度疫情恢复良好趋势下,全年收入快速增长可期。(2)高端产品放量拉动,2021-2024年收入CAGR有望达42.4%,高于行业。我们拆分内窥镜行业收入情况,2021-2026年我国消化软镜市场规模CAGR有望达12%(具体拆分详见深度报告《澳华内镜深度:聚焦软镜领域,创新引领增长》)其中,澳华内镜受益于产品提升带来的国产化率提升,以及渠道扩张带来的量价齐升,2018年AQ-200高端产品推出,渠道逐渐由二级医院向空间更大的三级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切换。2018-2020年公司覆盖公立三甲医院数量分别为39/73/107家,我们认为公司正处于产品、渠道均由中端向高端切换期,公司预期2022年四季度具有4K高清成像等功能的AQ-300获批,主要针对三级医院进行销售,我们认为,随公司AQ-200、AQ-300等高端内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公司内窥镜收入将快速提升,2021-2024年收入CAGR有望达42.4%。 盈利能力:净利率有望维持12%-14%的相对较高水平 2022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70%,净利率3.7%,与2021年前三季度70%的毛利率、10%的净利率相比,净利率下滑明显。我们拆分公司三季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公司Q3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均明显提升,主要为规模扩大、新产品即将上市带来团队扩展投入的增加。我们认为2022全年,(1)公司毛利率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公司产品处于由中端向高端切换的量价齐升阶段,2022年AQ-200等产品的毛利率仍将保持相对稳定,有望维持69%-70%的高毛利率区间;(2)新产品获批推广,销售费用率或将提升。公司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进行AQ-300的推广试用,销售团队搭建、经销商扩展带来持续的支出,销售费用率有望提升,我们认为2022年销售费用率有望提升至23%。(3)股权激励开启,管理费用率或将提升。2022年,公司进行股权激励,2022前三季度管理费用率提升至22%,我们认为2022全年受股权激励影响,公司管理费用率或将高于2021年,我们给出2022年管理费用率22%的假设。(3)研发费用率或将相对稳定。公司产品处于持续更新升级的过程中,研发费用率或将维持相对稳定,参考2020-2021年14%-15%的研发费用率水平,给出2022年14%-15%的研发费用率区间。综合上述假设,我们认为公司2022年盈利能力或有所下降,但基于公司比较强的产业链定价能力,仍将维持12%-14%的较高利润率水平。 盈利预测及估值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4.43/6.67/10.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7%、50.7%、51.0%;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47/86.15/127.50百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52%、47.33%、47.99%,对应EPS分别为0.44、0.65、0.96元,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及商业化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政策变动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疫情持续的风险。
展开>>
收起<<
《浙商证券-澳华内镜-688212-澳华内镜点评报告:符合预期,重视收入兑现-221024(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商证券-澳华内镜-688212-澳华内镜点评报告:符合预期,重视收入兑现-221024(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浙商证券《澳华内镜点评报告:符合预期,重视收入兑现》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澳华内镜(688212) 2022年10月24日,公司披露2022三季报,2022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23%,归母净利润8.58百万元,同比下滑59%。其中Q3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38%;归母净利润3.51百万元,同比下滑70%。三季度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基于此Q4收入加速增长可期,全年收入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利润端考虑产品推广带来的费用率提升、股权激励费用影响等,我们认为利润增长仍将在较低水平波动。 澳华内镜:Q3收入同比加速,疫情缓解后恢复趋势鲜明 公司披露2022三季报,2022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Q3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38%,相比疫情影响下Q2收入0.86亿元、14%的同比增长,三季度收入增长明显恢复、疫情缓解后恢复趋势鲜明。Q3归母净利润3.51百万元,同比下滑70%,主要为公司规模扩大、投入增加带来的净利润下滑,与2021Q3相比,公司单三季度销售费用率由21%提升至26%、管理费用率由18%提升至20%,研发费用率由12%提升至20%,我们认为新产品即将上市推广带来期间费用率增长,在新产品推广期,收入快速增长仍是最值得期待和关注的变量。 成长性:专注软管式内窥镜,收入CAGR有望达42.4% (1)疫情缓解后恢复趋势鲜明,全年收入增长可期。得益于疫情缓解后公司生产、发货以及终端需求,即院内招标恢复等,公司Q3收入增速明显恢复,单三季度实现38%的收入增长,远高于二季度14%的增长。公司2022年股权激励目标为全年收入4.4亿元,前三季度已实现收入2.81亿元,对比历史情况,四季度往往为全年收入高峰,三季度疫情恢复良好趋势下,全年收入快速增长可期。(2)高端产品放量拉动,2021-2024年收入CAGR有望达42.4%,高于行业。我们拆分内窥镜行业收入情况,2021-2026年我国消化软镜市场规模CAGR有望达12%(具体拆分详见深度报告《澳华内镜深度:聚焦软镜领域,创新引领增长》)其中,澳华内镜受益于产品提升带来的国产化率提升,以及渠道扩张带来的量价齐升,2018年AQ-200高端产品推出,渠道逐渐由二级医院向空间更大的三级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切换。2018-2020年公司覆盖公立三甲医院数量分别为39/73/107家,我们认为公司正处于产品、渠道均由中端向高端切换期,公司预期2022年四季度具有4K高清成像等功能的AQ-300获批,主要针对三级医院进行销售,我们认为,随公司AQ-200、AQ-300等高端内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公司内窥镜收入将快速提升,2021-2024年收入CAGR有望达42.4%。 盈利能力:净利率有望维持12%-14%的相对较高水平 2022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70%,净利率3.7%,与2021年前三季度70%的毛利率、10%的净利率相比,净利率下滑明显。我们拆分公司三季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公司Q3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均明显提升,主要为规模扩大、新产品即将上市带来团队扩展投入的增加。我们认为2022全年,(1)公司毛利率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公司产品处于由中端向高端切换的量价齐升阶段,2022年AQ-200等产品的毛利率仍将保持相对稳定,有望维持69%-70%的高毛利率区间;(2)新产品获批推广,销售费用率或将提升。公司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进行AQ-300的推广试用,销售团队搭建、经销商扩展带来持续的支出,销售费用率有望提升,我们认为2022年销售费用率有望提升至23%。(3)股权激励开启,管理费用率或将提升。2022年,公司进行股权激励,2022前三季度管理费用率提升至22%,我们认为2022全年受股权激励影响,公司管理费用率或将高于2021年,我们给出2022年管理费用率22%的假设。(3)研发费用率或将相对稳定。公司产品处于持续更新升级的过程中,研发费用率或将维持相对稳定,参考2020-2021年14%-15%的研发费用率水平,给出2022年14%-15%的研发费用率区间。综合上述假设,我们认为公司2022年盈利能力或有所下降,但基于公司比较强的产业链定价能力,仍将维持12%-14%的较高利润率水平。 盈利预测及估值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4.43/6.67/10.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7%、50.7%、51.0%;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47/86.15/127.50百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52%、47.33%、47.99%,对应EPS分别为0.44、0.65、0.96元,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及商业化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政策变动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疫情持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