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证券-电气设备行业专题研究:钠离子电池环节概述:产业化加速,有望成为锂电的有效补充-221017

《东方财富证券-电气设备行业专题研究:钠离子电池环节概述:产业化加速,有望成为锂电的有效补充-221017(3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财富证券-电气设备行业专题研究:钠离子电池环节概述:产业化加速,有望成为锂电的有效补充-221017(31页).pdf(3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东方财富证券《电气设备行业专题研究:钠离子电池环节概述:产业化加速,有望成为锂电的有效补充》研报附件原文摘录)【投资要点】 钠电池与锂电池工作原理相似。钠电池与锂电池同为嵌脱式二次电池,靠Na+或Li+在正负极之间移动完成充放电,生产工艺与锂电池高度重合,产业化基础良好。性能方面:(1)现阶段商业化的钠电池能量密度在100-160Wh/kg,略低于磷酸铁锂的120-180Wh/kg;(2)高低温性能优秀,钠电池可以在-40℃-80℃的温度区间内正常工作,-20℃下容量保持率接近90%;(3)安全性更高;(4)倍率性能更好,具备“快充”属性。 核心优势在于材料端成本。钠离子正极钠源使用碳酸钠,钠资源地壳含量高,全球分布广泛,碳酸钠目前价格约3千元/吨,相对于锂盐价格优势明显,同时过渡金属摆脱了对高价镍、钴等元素的依赖;负极材料使用软碳/硬碳,软碳材料相较于石墨成本优势明显;正负极集流体均可以使用具备价格优势的铝箔;电解液使用NaPF6,离子电导率更高,因此可使用低盐浓度的电解液。我们测算,现阶段钠电池电芯成本在0.8-0.9元/Wh,随着工艺成熟、产业链完备,成本有望下探至0.5元/Wh以下,相较于磷酸铁锂电池具备显著经济性。 应用空间广阔,在储能、低速交通领域与锂电形成补充。储能领域为钠电池提供主要需求空间:全球能源转型需求下,电化学储能加速发展。锂资源紧缺,碳酸锂价格一路飙升,钠电池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日渐凸显,同时安全性能远高于锂电池,完美契合储能领域需求。低速交通领域:钠电池能量密度高于铅酸电池,且不存在环保问题,叠加新国标要求,钠电池成为两轮车领域实现无铅化替代的不二之选;相较于磷酸铁锂电池,钠电池性价比优势凸显,有望在价格敏感的低速电动车领域逐渐渗透。我们预计,至2025年,钠电需求超100GWh。 国内厂商产业化加速,2023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宁德时代引领产业趋势,2021年率先发布第一代钠电池,并提出预计2023年形成基本产业链;中科海钠绑定华阳股份、多氟多,2022年预计将有2GWh产能投产,储能电站项目落地;传艺科技2022年7月设立孙公司传艺钠电,下半年,中试线投产,预计2023年2GWh产线投产;钠创新能源、立方新能源、众钠能源等也纷纷布局GWh电池或千吨级材料产能。 【配置建议】 钠电池技术逐步趋于成熟,2023年有望成为钠电池产业化元年。电池厂商方面,谨慎看好:宁德时代,建议关注:华阳股份、传艺科技、维科技术;正极材料方面,谨慎看好:振华新材,容百科技;其他材料,建议关注:多氟多。 【风险提示】 储能需求低于预期; 锂电池成本下降超预期; 钠电池产业化速度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