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信证券-宁德时代-300750-业绩高增,盈利能力继续修复-221012

文本预览:
宁德时代(300750)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业绩预告,2022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65-180亿元,同比增长112.87%-132.22%。公司第三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88-98亿元,同比增长169.33%-199.94%,环比增长31.84%-46.82%。 行业快速发展,公司产品力和产能行业领先。公司业绩同比上年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为:1)随着国内外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的市场持续增长。2)公司不断推出行业领先的产品解决方案,加强市场开拓力度,加之前期布局的产能释放,产销量明显提升,推动公司全球市场地位持续领先的同时,也实现了盈利规模的快速增长。 预计公司三季度出货近90GWh,环比增长40%以上,单位盈利继续提升。我们预计公司三季度排产超100GWh,出货量近90GWh,出货量环比二季度提升40%以上。继二季度动力电池涨价落地之后,三季度仍有部分重要动力电池客户涨价落地。同时,储能电池低价订单逐步交付完毕,因此三季度低价订单占比降低,储能电池整体价格提升,单wh盈利继续提升。 8月公司全球装车量18GWh,市场份额39.3%:据SNEResearch,2022年1-8月公司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02.2GWh,同比增长114.7%,占据35.5%市场份额,同比提升5.9pct。8月公司全球装车量18GWh,市场份额39.3%,同比提升了6.7pcts。公司虽然在国内的市占率有所减少,但是在全球的份额是快速增长的,说明公司产品已经开始发力海外,未来更大的动力电池市场在美国和欧洲,我们持续关注公司应对美国《削减通胀法案》的相关措施。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3362.34/4110.49/5323.64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94.36/480.58/625.5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2.06/19.69/25.63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4.51/21.14/16.24倍。公司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同时储能业务快速增长,我们继续看好公司中长期发展机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技术路线出现重大变化;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展开>>
收起<<
《财信证券-宁德时代-300750-业绩高增,盈利能力继续修复-221012(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信证券-宁德时代-300750-业绩高增,盈利能力继续修复-221012(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财信证券《业绩高增,盈利能力继续修复》研报附件原文摘录)宁德时代(300750)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业绩预告,2022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65-180亿元,同比增长112.87%-132.22%。公司第三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88-98亿元,同比增长169.33%-199.94%,环比增长31.84%-46.82%。 行业快速发展,公司产品力和产能行业领先。公司业绩同比上年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为:1)随着国内外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的市场持续增长。2)公司不断推出行业领先的产品解决方案,加强市场开拓力度,加之前期布局的产能释放,产销量明显提升,推动公司全球市场地位持续领先的同时,也实现了盈利规模的快速增长。 预计公司三季度出货近90GWh,环比增长40%以上,单位盈利继续提升。我们预计公司三季度排产超100GWh,出货量近90GWh,出货量环比二季度提升40%以上。继二季度动力电池涨价落地之后,三季度仍有部分重要动力电池客户涨价落地。同时,储能电池低价订单逐步交付完毕,因此三季度低价订单占比降低,储能电池整体价格提升,单wh盈利继续提升。 8月公司全球装车量18GWh,市场份额39.3%:据SNEResearch,2022年1-8月公司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02.2GWh,同比增长114.7%,占据35.5%市场份额,同比提升5.9pct。8月公司全球装车量18GWh,市场份额39.3%,同比提升了6.7pcts。公司虽然在国内的市占率有所减少,但是在全球的份额是快速增长的,说明公司产品已经开始发力海外,未来更大的动力电池市场在美国和欧洲,我们持续关注公司应对美国《削减通胀法案》的相关措施。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3362.34/4110.49/5323.64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94.36/480.58/625.5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2.06/19.69/25.63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4.51/21.14/16.24倍。公司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同时储能业务快速增长,我们继续看好公司中长期发展机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技术路线出现重大变化;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