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资信-医药制造行业观察及2022年下半年信用风险展望-221009

文本预览:
2022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企业数量同比增加,受我国主要城市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药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均有所下降,亏损企业数量同比增加。“十四五”规划进一步鼓励医药创新研发,并提出发展高端制剂生产技术,提高产业化技术水平,重点推动创新药和中医药健康发展,未来新药研发将向差异化发展。医药行业对政策依赖较高,带量采购、医保目录谈判等政策实施使得部分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短期内销量的增长尚不能对冲价格下降对利润的影响,部分医药企业业绩同比下降。未来,“控费”仍将成为医药行业政策的主线,但集采可能不再唯低价中标,药品价格下降幅度有望更加温和。随着海外疫情周期性爆发,新冠肺炎相关产业或成为中长期发展策略。 一、行业运行情况 2022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亏损企业数量有所上升,行业内分化程度加深;由于全国主要城市突发疫情,医药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有所下降。同时,医药制造企业持续加强创新研发投入,行业内企业获现能力持续提升,杠杆处于合理水平。 截至2021年底,中国65周岁以上人口已达2.01亿,占总人口的14.20%,较2020年底增加了0.10亿,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新医保目录落地、医保支付方式进一步完善以及带量采购的制度化和常态化等多种政策的推行,医保收支结构逐步优化,控费成效显著。虽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增长速度于2017年达到峰值后逐年放缓,但基金收入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依然逐年增加,医药消费的基本盘仍然稳健。2021年,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由2020年的77.40亿次增加至2021年的84.70亿次,中国药品终端销售市场规模同比增长7.97%,从2020年的16437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7747亿元。2022年初,主要受西安、吉林、上海等地封控影响,医疗总诊疗人次增长缓慢。2022年1-4月,我国医院累计总诊疗人次12.93亿人,同比增长1.2%。 从企业数量来看,截至2021年底,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合计8337家,较上年底增加672家;亏损企业合计1577家,较上年底增加233家。截至2022年6月底,医药制造企业合计8688家,较上年底增加351家;亏损企业合计2104家,较上年底增加527家。2021年以来,医药制造企业数量增加较多,但亏损企业占比亦有所上升,行业内分化程度加深。 受医保控费、带量采购制度化和常态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医药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出现小幅波动。2021年,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营业收入为29288.50亿元,同比增长20.10%;利润总额为6271.40亿元,同比增长77.90%;营业收入增速和利润总额增速均有所上升,医药制造企业逐渐从疫情冲击中恢复。2022年1-6月,主要受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突发疫情影响,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营业收入为14007.80亿元,同比小幅下降0.60%;利润总额为2209.50亿元,同比下降27.60% 从医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数据分析1来看,在盈利能力方面,医药制造样本企业毛利率较为稳定;医药制造样本企业销售费用率持续下降,但仍较高。2019-2021年,头部企业销售费用率均大于23.00%,处于较高水平,对利润水平存在一定影响。2019-2021年,医药制造样本企业管理费用率波动下降;医药制造样本企业研发费用率持续上升;2022年1-6月,医药制造样本企业研发费用率较上年下降。整体看,医药制造样本企业毛利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获现能力方面,2022年1-6月,医药制造样本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64.7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2%。杠杆水平方面,医药制造行业资产负债率较低,财务结构较为稳健。营运能力方面,样本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波动下降。商誉减值方面,样本企业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持续下降。截至2022年6月底,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下降至4.65%。研发投入方面,样本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体现出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对创新研发的持续重视。
展开>>
收起<<
《联合资信-医药制造行业观察及2022年下半年信用风险展望-221009(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合资信-医药制造行业观察及2022年下半年信用风险展望-221009(16页).pdf(1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联合资信《医药制造行业观察及2022年下半年信用风险展望》研报附件原文摘录)2022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企业数量同比增加,受我国主要城市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药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均有所下降,亏损企业数量同比增加。“十四五”规划进一步鼓励医药创新研发,并提出发展高端制剂生产技术,提高产业化技术水平,重点推动创新药和中医药健康发展,未来新药研发将向差异化发展。医药行业对政策依赖较高,带量采购、医保目录谈判等政策实施使得部分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短期内销量的增长尚不能对冲价格下降对利润的影响,部分医药企业业绩同比下降。未来,“控费”仍将成为医药行业政策的主线,但集采可能不再唯低价中标,药品价格下降幅度有望更加温和。随着海外疫情周期性爆发,新冠肺炎相关产业或成为中长期发展策略。 一、行业运行情况 2022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亏损企业数量有所上升,行业内分化程度加深;由于全国主要城市突发疫情,医药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有所下降。同时,医药制造企业持续加强创新研发投入,行业内企业获现能力持续提升,杠杆处于合理水平。 截至2021年底,中国65周岁以上人口已达2.01亿,占总人口的14.20%,较2020年底增加了0.10亿,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新医保目录落地、医保支付方式进一步完善以及带量采购的制度化和常态化等多种政策的推行,医保收支结构逐步优化,控费成效显著。虽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增长速度于2017年达到峰值后逐年放缓,但基金收入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依然逐年增加,医药消费的基本盘仍然稳健。2021年,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由2020年的77.40亿次增加至2021年的84.70亿次,中国药品终端销售市场规模同比增长7.97%,从2020年的16437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7747亿元。2022年初,主要受西安、吉林、上海等地封控影响,医疗总诊疗人次增长缓慢。2022年1-4月,我国医院累计总诊疗人次12.93亿人,同比增长1.2%。 从企业数量来看,截至2021年底,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合计8337家,较上年底增加672家;亏损企业合计1577家,较上年底增加233家。截至2022年6月底,医药制造企业合计8688家,较上年底增加351家;亏损企业合计2104家,较上年底增加527家。2021年以来,医药制造企业数量增加较多,但亏损企业占比亦有所上升,行业内分化程度加深。 受医保控费、带量采购制度化和常态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医药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出现小幅波动。2021年,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营业收入为29288.50亿元,同比增长20.10%;利润总额为6271.40亿元,同比增长77.90%;营业收入增速和利润总额增速均有所上升,医药制造企业逐渐从疫情冲击中恢复。2022年1-6月,主要受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突发疫情影响,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营业收入为14007.80亿元,同比小幅下降0.60%;利润总额为2209.50亿元,同比下降27.60% 从医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数据分析1来看,在盈利能力方面,医药制造样本企业毛利率较为稳定;医药制造样本企业销售费用率持续下降,但仍较高。2019-2021年,头部企业销售费用率均大于23.00%,处于较高水平,对利润水平存在一定影响。2019-2021年,医药制造样本企业管理费用率波动下降;医药制造样本企业研发费用率持续上升;2022年1-6月,医药制造样本企业研发费用率较上年下降。整体看,医药制造样本企业毛利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获现能力方面,2022年1-6月,医药制造样本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64.7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2%。杠杆水平方面,医药制造行业资产负债率较低,财务结构较为稳健。营运能力方面,样本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波动下降。商誉减值方面,样本企业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持续下降。截至2022年6月底,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下降至4.65%。研发投入方面,样本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体现出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对创新研发的持续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