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证券-七普数据挖掘系列之二:青年失业率背后的就业结构转型-220914

《德邦证券-七普数据挖掘系列之二:青年失业率背后的就业结构转型-220914(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邦证券-七普数据挖掘系列之二:青年失业率背后的就业结构转型-220914(16页).pdf(1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国家统计局近期披露的七普数据包含城镇就业详细情况,我们借此从就业结构角度探讨青年失业率高企的原因。我们发现,过去十年的青年就业大挪移使得服务业吸纳的16-24岁就业人口比例从44.9%大幅提高至68%,有约25%的青年就业人口从农业、工业撤出,其中大部分进入互联网、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13.9%),以及教育、政府机构等公共服务业(8.5%)。今年上半年,贡献了青年就业主要增量的新兴服务业,以及主要存量的传统服务业(如批零、住宿餐饮、房地产等),经济修复速度均慢于其他行业,这些行业的年轻群体就业压力随之加剧,带来青年失业率高企。
就业基本盘:(1)过去10年,在快速城镇化的驱动下,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从3.37亿增加到4.16亿,增加约7900万人,但劳动参与率从61.2%降至56.9%。
(2)各省市就业人口占比可以看作是可用劳动力资源在全国配置的结果,我国东北地区就业人口占比持续收缩,中部部分省市先收缩后扩张,东南沿海地区持续扩张但近十年来速度放缓。这与全国人口流动趋势基本一致。
青年就业:(1)过去十年青年就业的总体趋势是进入就业市场的人数在大幅减少,总量看城镇青年就业人口减少约1800万,劳动参与率方面,16-24岁城镇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41.7%,2020年降至31.8%。这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出生人口下降,二是高等教育扩招。
(2)2010-2020年,有大约25%的青年就业人口从农业和工业撤出,主要进入服务业,后者吸纳的青年就业人口比例从44.9%大幅提高至68%。具体看,青年业者主要进入了3个公共服务业和8个新兴服务业,前者包括教育(+5.3个点)、卫生(+2.0个点)、政府机构(+1.2个点),后者主要包括互联网(+3.3个点)、商务服务(+3.0个点)、邮政(+1.9个点)等。
(3)根据16-24岁城镇就业人口推算,今年7月青年失业人口约为699万,比疫情前同期高210.7万左右。结合经济修复速度、服务业分行业的PMI从业人员指数,我们判断新增的210.7万青年失业者主要来自两类行业,一是近些年对青年就业增量贡献较大的新兴服务业,如商务服务、交运仓储邮政(含快递物流业)、教育(含新兴的教培行业),二是在青年存量就业中占主导的传统服务业,如批零、住宿餐饮、房地产等。
风险提示:人口普查数据仍然存在一定漏报、误差;人口普查数据的时效性停留在2020年,无法反映最新情况;经济形势、政策变化对就业形势造成较大扰动;部分估算数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