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医药行业重大事项点评:中国企业深度嵌入全球化医药产业链,不必过度解读美国“促进生物制造行政命令”-220913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重大事项点评:中国企业深度嵌入全球化医药产业链,不必过度解读美国“促进生物制造行政命令”-220913(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医药行业重大事项点评:中国企业深度嵌入全球化医药产业链,不必过度解读美国“促进生物制造行政命令”-220913(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9月12日,拜登政府宣布签署一项行政命令,启动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倡议。该行政命令表明,美国希望在未来加大对生物制造业的资源部署和研发投入,并以此强化本土供应链。我们认为拜登政府所签署的行政命令在方向上仍是老生常谈,旨在促进发展美国本土生物制造业竞争力,对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高度分工的格局影响有限;而国内CXO龙头公司深度嵌入全球化供应链,赋能整体行业。综上,我们建议关注生物制药上游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国产化趋势,看好国内CXO行业,持续推荐。
▍事件:根据白宫在9月12日发布的一份简报,美国总统拜登已正式签署一项行政命令,启动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倡议。简报中指出,生物制造(主要讨论的是合成生物学等控制微生物制造特殊的化学物质和化合物,用于打造塑料、燃料、材料和药品等)未来将成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年内或可达到30万亿美元产值,而目前美国生物制造业正过度依赖于其他国家的供应链。具体来说,美国政府期望在未来加大对生物制造业的资源部署和研发投入,并以此强化本土供应链,从而创建更健康的生物经济生态,并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工作岗位。该倡议预计将加速生物技术创新,在农业、能源、医药等领域发展美国的生物经济。根据该简报,本周三,白宫将举办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倡议峰会,届时内阁将宣布一系列新的支持政策。
▍我们认为此次行政命令为拜登政府产业促进和提升本土化供应链竞争力政策的又一表现,方向上仍是老生常谈。此前,美国当地时间2021年2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一项行政命令,对四种关键产品:半导体芯片、电动汽车大容量电池、稀土金属、药品的供应链进行为期100天的审查及更深入的一年期审查,并于2021年6月出具了一份百日报告:其中关于药品供应链部分,百日报告指出要确保自新冠大流行开始以来表现异常出色的仿制药供应链得到进一步加强。我们认为此次生物技术和制造相关的行政法案,主要系拜登政府主导的本土供应链和产业促进政策的又一表现,方向上仍是“老生常谈”。
▍我们认为上述行政命令以促进发展美国本土生物制造业竞争力为主,对当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格局影响有限:
——第一,该行政命令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美国本土生物制造业发展,增强本土供应链竞争力。该行政命令对“生物制造”的定义更偏向于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横跨多个行业,广泛用于农业、能源、医药等多个领域,是未来工业制造的重要发展方向。拜登政府期望通过加大对该新兴领域的投入,巩固美国在生物技术上的优势地位,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生物经济生态。该行政命令并未针对特定国家,也并非强调生物医药行业的供应链转移,更多以建设自身能力为主。
——第二,美国中期选举在即,近来不断出台或拟出台的法案,我们判断政治象征意味更浓。在政策支持细节尚不确定前提下,生物医药相关产业监管严格且合规产能建设配套落地周期较长(3-5年以上);因此我们认为该行政命令短期来看对于生物制药产业实际影响有限。
——第三,我们认为中国原料药和CXO企业作为全球市场化竞争参与者,已深度嵌入全新医药研发创新供应链。凭借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和工程师效率优势,中国企业承接全球CDMO/原料产能需求(根据百日报告估计,在美国销售的“87%的仿制药的API工厂位于海外,这在过去十年中帮助降低了数万亿美元的成本;美国本土的产能建设周期/员工成本远高于中国),大型跨国药企/中小生物科技公司相关外包需求逐渐转移国内,十几年来市场份额逐渐提升。同时,行政命令的具体执行方案中提到未来需加强合法合规的国际合作,从而加速生物技术的创新。
——第四,中国龙头CXO企业已前瞻性部署了多个海外基地,以保障全球化供应体系的安全稳定。比如药明生物在爱尔兰、德国、美国均建有多座生产设施,并且计划在新加坡投资建设一体化CRDMO服务中心;药明康德的大部分CGT产能布局在美国,并宣布计划在新加坡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计划在未来十年累计投资20亿新元用于新基地的建设,从而更好地为全球合作伙伴赋能。
▍风险因素:技术迭代风险;药企研发投入不及预期;生物技术企业融资不及预期;全球或国内疫情反复超预期;国际政治形势动荡。
▍投资策略:我们认为拜登政府所签署的行政命令,旨在促进发展美国本土生物制造业竞争力,对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高度分工的格局影响有限;而国内CXO龙头公司深度嵌入全球化供应链,赋能整体行业。此外,考虑到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及生物医药上游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问题在新冠疫情催化下进一步凸显,结合《“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产业链要稳定可控,关键共性技术要突破、重点领域短板要补齐。综上,我们认为突破上游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将成为重点,建议关注生物制药上游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国产化趋势,持续推荐国内CXO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