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国际-百威亚太-01876.HK-太跟踪报告:领先者的困局-220829

《海通国际-百威亚太-01876.HK-太跟踪报告:领先者的困局-220829(1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通国际-百威亚太-01876.HK-太跟踪报告:领先者的困局-220829(11页).pdf(1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百威中国上半年增速弱于行业,近年来领先地位出现波动。22H1公司亚太西区销量同比-2.5%,其中中国区同比-5.5%;高端化步伐放缓,亚太西区吨价同比+0.9%,而18H1-21H1CAGR+3.8%;成本压力持续显现,H1吨成本增长9.2%,而Q1为6.0%。中报表现弱于中国啤酒行业整体水平,而这种落后在2020年也曾出现过。我们认为百威中国的领先优势正在遭受挑战,可能出现以下困局:
一是总体销量下滑,高端增速落后。中国啤酒销量自2013年见顶后开始震荡下行,2013-2021年CAGR为-4.3%。欧睿数据显示:百威中国2015-2020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5.6%;高端市占率从2015年的49.1%下滑到2020年的41.9%。2021年百威中国的销量占百威亚太的81%。公司战略目标倾向利润和高端产品,弱化中、低端产品。而国内竞品则在高、次高、中端均有发力,可能导致百威中国的总体销量和高端市占率继续下降。
二是吨价提升减速,率先触及拐点。百威作为在中国深度布局的外资啤酒巨头,最早享受国内啤酒高端红利。2021年百威亚太西区(未披露中国)产品吨价4914元,较国内均价3884元高出26.5%。但在2016年国内啤酒进入加速升级轨道后,百威中国的领先优势在缩小。过去三年亚太西区吨价CAGR为4.7%,低于国内均价CAGR的4.8%。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啤酒消费升级将出现减速拐点,百威中国作为行业领跑者可能率先触及这个拐点。
三是费用节流艰难,甚至被迫上升。近年来百威亚太销售费用率震荡下行,从2017年的31.4%降至2021年的28.5%,印证公司对利润的重视。但主要对手却稳中有升,如华润啤酒从2017年的16.9%升至2021年的20.2%、重庆啤酒从14.7%升至16.9%。公司应对策略是将费用集中于夜场及A、B类餐饮店等重点渠道,同时产品聚焦在百威主品牌,科罗娜和福佳等差距较大。面对激烈竞争及需求和场景多样化,销售费用率难以持续下降。
四是成本优化先行,改善空间有限。公司于2018-2021年间关闭了11家工厂,产能利用率领先行业;人均营收2021年167万元,国内第二,人均创利23万元,国内第一;管理费用率方面,多年维持在5.8-7.1%的区间,2021年为6.6%,而行业平均为8.8%。因此多数国内企业采取的优化产能、降本增效等措施,对公司而言则接近或已经遇到瓶颈,难以获得更多改善空间。
投资建议及盈利预测。如上所述,我们认为百威中国早期建立的优势正在被追赶和蚕食,在销量、吨价、费用和成本方面的困境导致未来成长性可能弱于行业整体。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EPS分别为0.58、0.63、0.70港元(前值为0.62、0.67、0.68港元,1美元=7.85港币)。基于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3年33倍PE(前值为2022年34倍PE),维持目标价21港元,下调至“弱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高端盈利弱化,宏观经济减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