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国际-康哲药业-0867.HK-2022H1利润增长10%,符合预期,医美、大健康和东南亚业务带来新动能-220824

《海通国际-康哲药业-0867.HK-2022H1利润增长10%,符合预期,医美、大健康和东南亚业务带来新动能-220824(1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通国际-康哲药业-0867.HK-2022H1利润增长10%,符合预期,医美、大健康和东南亚业务带来新动能-220824(13页).pdf(1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业绩概览:康哲药业2022H1实现收入44.5亿元(+15.7%),净利润18.0亿(+10.1%),毛利率77.3%(+2.5pct),销售费用率28.7%(+1.6pct),行政费用率6.3%(+2.1pct),研发费用率1.2%(+0.2pct)。
存量业务增长稳健,不同专科线收入受疫情扰动程度存在差异。2022H1,公司在心脑血管线收入21.4亿(+19.7%),消化线17.1亿( +17.4% ),眼科线1.9亿( +14.1% ),皮肤线1.5亿(+11.4%),其他药物2.6亿(-12.8%)。心脑血管线和消化线以慢性病用药为主,受疫情影响较小;眼科线和皮肤线产品具有一定消费属性,受疫情影响较大。
战略部署东南亚、医美、大健康等新兴业务,驱动公司长期成长。东南亚业务:东南亚市场发展迅速,对优质可及产品有巨大需求。公司凭借超过20年的全球投资并购经验,以及市场验证的商业化能力,成立本土化运营管理的康联达药业,有望成为欧美、日本、中国药企进军东南亚市场的“桥头堡”。该业务运营平台集“创新研究、生产、制剂CDMO、销售推广”于一体,覆盖产品核心运营环节。医美业务:康哲美丽通过内生+外延加速业务发展,持续扩容产品、渠道和团队资源。皮肤处方产品和医学美容产品构成专业的皮肤医美产品矩阵。大健康业务:康哲健康由“大卖场”模式转为少而精的”爆款品牌运营模式“,精选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舒护蕊、施得美、施可复,入驻主流电商平台。
创新产品持续扩充,国产胰岛素首次进入东南亚。VEGF/ANG2双抗:2022年7-8月公司先后与国内外生物科技或制药公司达成4项重要合作。2022年7月,从友芝友license-in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VEGF/ANG2四价双抗,协同现有眼科产品组合与资源,增强眼科业务竞争力;该产品较同类产品效价更高,目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青光眼治疗仪:2022年8月,对法国ETC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占33.4%),并就EyeOP1的大中华区及东南亚11过获得独家许可权利,延伸眼科产品矩阵至器械及耗材。该产品为青光眼治疗仪,用于药物及手术不能控制眼压的青光眼,定位精准、升温可控、治疗过程仅5分钟;现已在全球积累超过2万案例,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验证。皮肤学级护肤品:2022年8月,公司对禾零进行股权投资,获得禾零60%股权,并就禾零舒缓系列皮肤学级护肤品签订独家许可协议,丰富公司医美产品管线。胰岛素在东南亚的授权:2022年8月,与天麦生物达成合作,获得胰岛素系列产品在东南亚11过注册及商业化的权利,为国产胰岛素进入东南亚市场的首创。东南亚市场胰岛素渗透率仅约14%;欧美胰岛素在东南亚占主导地位,占85%以上份额。国产胰岛素工艺先进,疗效及安全性与原研一致,并且价格更具有可及性,市场潜力巨大。公司有望借助胰岛素逐步拓展东南亚市场,成为东南亚业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盈利预测:受到集采政策执行时间不确定的影响。我们调整了心脑血管线和消化线在2022-2024年的收入预测。我们预计心脑血管线在2022-2024年的收入为41.76亿、39.92亿和39.54亿,同比增长11.1%、-4.4%和-1.0%(前值为39.8亿,38.91亿和40.42亿,调整原因为推测黛力新执行集采时间比预期延后。我们预计消化线在2022-2024年的收入为37.57亿元、35.22亿元和34.97亿元,同比增长16.4%、-6.2%和-0.7%(前值为37.77亿、44.36亿和40.27亿元,调整原因为推测优思弗进入第八批集采,对2023-24年产生影响)。另外,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对消费属性较强的医美线、眼科线和部分其他线也进行了一定调整。
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收入分别为96.42/98.35/109.01亿元,同比+15.7%/+2.0%/+10.9%。归母净利润35.72/36.14/38.36亿元,同比+14.8%/+1.2%/+6.1%(前值为35.38亿/39.73亿/43.77亿元)。2022-2024年对应当前目标价(HKD17.75)为10.52、10.49、9.89倍PE,根据可比公司估值,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创新药研发及注册不及预期;受COVID-19新冠疫情影响,商业化不及预期;医美行业的政策风险;优思弗和波依定等重大品种进入集中带量采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