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国际-海底捞-6862.HK-关店损失及疫情冲击导致上半年亏损-220817

《中泰国际-海底捞-6862.HK-关店损失及疫情冲击导致上半年亏损-220817(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国际-海底捞-6862.HK-关店损失及疫情冲击导致上半年亏损-220817(6页).pdf(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海底捞日前发布盈利预警,预计上半年收入将不低于16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跌不超过17.0%,净亏损约2.25亿至2.97亿元,主因:1、今年3至5月遵照疫情防控措施,内地部分餐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2、疫情下客流量减少;3、“啄木鸟计划”及疫情下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2.55亿至3.27亿元。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海底捞在一线城市北京(73家)、上海(72家)、深圳(44家)及广州(42家)的门店占比共为17.87%,预计业绩主要受到上海地区拖累。
扣除一次性减值损失后,公司经调整净利润约-0.42亿元至1.02亿元(去年同期约1.79亿元),预计是由于1)“啄木鸟计划”提升整体门店的营运效率;2)疫情下外卖收入增加;3)员工成本优化;4)海外业务录得较快恢复,亏损减少。
“啄木鸟计划”下整体翻台率正逐月改善
公司去年执行“啄木鸟计划”适时止损,打磨门店管理制度、强化职能部门、恢复大小区管理,21年底至今年7月,共关闭了300多家门店,并放慢开店节奏。7月份新开门店数量继续维持在低单位数,其中内地及海外分别新开3家及2家。从近月的经营数据看,前期的整合措施开始体现成效。我们估计22年1月至7月,整体每月翻台率分别恢复至21年同期的106%/100%/80%/80%/90%/120%/115%;海外地区则受惠于放宽防疫措施,翻台率明显高于21年同期水平,同店店翻台率约为去年同期的104%。
积极探索新发展模式,优化现有生态圈
疫情下公司继续探索不同的业务模式,丰富产品组合,包括在5月疫情较严重时期在全国的海底捞门店提供各种小区到家餐饮服务,及上线小龙虾、酸菜鱼等预制菜。小区业务量在6月持续增长,我们估计北京及上海地区单量分别同比增长481.3%及582.2%。此外,公司于6月中旬成立“海底捞社区营运事业部”,旨在通过“外卖+社群+直播+在线商城”的模式服务更多小区用户,优化现有海底捞生态圈。
此外,公司在7月11日宣布把特海国际Super Hi(内地及港澳台地区以外的餐饮业务)以实物分派的分拆及介绍上市方式于香港主板上市。根据上市文件,特海国际于21年录得1.5亿美元净亏损。我们认为分拆将能够直接减少海底捞(6862 HK)的亏损,并令大中华区及海外业务的管理团队专注于各自业务,从而提升营运效率。
上调目标价至17.58港元,给予“中性”评级
因应上半年的疫情发展及公司经营状况,我们把22-24年收入分别下调8.3%/6.3%/4.4%至402.9亿/473.6亿/549.4亿元;预测22-24年股东应占溢利分别为1.6亿/20.7亿/36.1亿元(原值为6.2亿/21.0亿/35.8亿元),分别下调73.8%/1.5%及上调0.8%,对应每股盈利分别为0.03元/0.37元/0.65元,主因预计21年底开展的门店整合及效率优化可在24年体现出来。采用现金流折现模型,并轻微下调风险溢价(因内地正优化防疫政策),把目标价从15.16港元上调至17.58港元,对应23年39.4倍预测PE。由于上行空间仅5.4%,因此把评级从“增持”下调至“中性”,建议投资者继续重点关注同店变化趋势和餐厅利润率水平。
风险提示:(一)疫情持续反复打击居民外出用餐意欲;(二)营运效率提升不如预期;(三)食品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