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导热结构胶及制件专题报告:结构创新频出,国产替代加速-220811

上传日期:2022-08-11 21:48:26 / 研报作者:袁健聪王喆2014年水晶球化工行业研究最佳分析师第2名
柯迈
/ 分享者:1007877
研报附件
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导热结构胶及制件专题报告:结构创新频出,国产替代加速-220811.pdf
大小:4400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导热结构胶及制件专题报告:结构创新频出,国产替代加速-220811

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导热结构胶及制件专题报告:结构创新频出,国产替代加速-220811
文本预览:

《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导热结构胶及制件专题报告:结构创新频出,国产替代加速-220811(6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导热结构胶及制件专题报告:结构创新频出,国产替代加速-220811(65页).pdf(6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里程焦虑”和“安全焦虑”推动导热结构材料爆发。“里程焦虑”和“安全焦虑”是新能源汽车的两大核心痛点,而胶粘剂及结构制件是解决上述两大痛点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1)“里程焦虑”:随着车企与电池企业在轻量化与提升带电量等方面不断进行结构创新,结构制件与胶粘剂逐步替代了传统制件和连接方式,在用量和性能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2)“安全焦虑”:和发展初期相比,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使得新能源车安全问题愈发突出。热失控作为电动车安全问题核心考量因素,对车及电池内部的材料在机械安全性、热管理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有望带动新能源车内导热、隔热材料迎来二次爆发。
  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单车价值量提升高达200%~300%。传统燃油车用胶点主要包括车身结构、车身内饰、车窗玻璃、发动机等,对应单车价值量约200元,后续增量空间主要来自轻量化需求与智能化设备的增加;在新能源汽车中,如果将动力电池比作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胶粘剂则是实现心脏持久动力的肌膜组织:我们判断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增加,使得新能源汽车相比于传统汽车的用量将提升200%~300%。同时,动力电池结构体系的不断创新,对于相应胶类单位价值量提升。我们认为2025年新能源汽车胶中用胶量将达到约9kg(其中三电系统单车用量为5.4kg/辆,对应单车价值量564元/辆),且结构制件用量将随着电池结构创新不断提升。我们预计全国/全球2025年汽车胶粘剂及制件市场空间将达154/342亿元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主要来自电池端增量)对应的空间为88/143亿元。
  导热导电胶需求大幅提升,关注有机硅/聚氨酯体系及气凝胶应用进展。按应用体系和化学体系分类,我们对动力电池胶粘剂进行梳理:(1)按照应用分类划分,胶粘剂可分为结构胶、灌封&密封胶、功能胶。结构胶起粘接电池中结构胶粘作用,具有高粘接强度的特点;灌封&密封胶有效密封电池体系,防止外界杂质影响动力电池工作环境;功能胶根据需求,拥有导热、导电等多种性能,有助于电池提升热管理性能。随着电池结构进步,我们预计电池密封、灌封需求将缓步下降,而各类功能性胶需求将持续提升。(2)按照化学体系划分,胶粘剂主要分为聚氨酯、有机硅、环氧树脂和丙烯酸。发展初期,动力电池多用环氧树脂与丙烯酸,但其低弹性不满足动力电池“呼吸作用”需求,我们预计后期高弹性和粘接强度的聚氨酯和有机硅体系将占据主导,而气凝胶由于独有隔热特性与工作温度,主要用于电芯之间的隔热。
  自主品牌占据主导带动相关产品国产替代加速,持续关注相关企业导入进度。相比于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主要以自主品牌为主导,预计将带动相关材料加速导入。推荐导热结构材料布局领先的企业:硅宝科技(粘结材料)、泛亚微透(气凝胶)、回天新材(粘结材料)、斯迪克(功能性胶带等);建议关注:汇得科技(聚氨酯材料)、宏柏新材(气凝胶)、晨光新材(气凝胶)、祥源新材(粘结材料)、联瑞新材(硅微粉、氧化铝微粉)、德邦科技(粘结材料)。
  风险因素:行业竞争格局恶化;原材料价格波动;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影响下游需求;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公司相关产品研发及开拓进度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