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微泰医疗~B-2235.HK-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技术为先市场广阔,糖尿病管理行先致远-220804

《中信证券-微泰医疗~B-2235.HK-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技术为先市场广阔,糖尿病管理行先致远-220804(4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微泰医疗~B-2235.HK-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技术为先市场广阔,糖尿病管理行先致远-220804(40页).pdf(4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微泰医疗为全球首家实现贴敷式胰岛素泵及免校准CGM商业化的企业。公司产品实力强劲、研发技术优势明显,未来有望推出人工胰腺,成为中国糖尿病闭环解决方案的先行者。中国糖尿病管理医疗器械行业目前由进口厂商主导,公司具备较强先发优势,将持续提升市场份额。目前Equil处于放量阶段、AiDEXG7已于21H2在中国获批上市,今年为第一个完整销售年份。我们预测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将实现扭亏,考虑到当前公司尚未盈利,基于DCF估值,我们计算公司的合理市值为51.28亿港元,对应目标价为12港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概览:专注糖尿病管理及检测的先发者,多款产品海外上市。公司成立于2011年,主营业务为糖尿病管理及检测医疗器械的生产、研发及销售。产品线包括敷式胰岛素泵Equil、持续血糖检测系统(CGM)AiDEXG7、血糖检测系统(BGM)倍稳系列等,是全球唯一实现贴敷式胰岛素泵及持续血糖检测系统商业化的企业。2021年公司营收为1.51亿元,同比高达+101%。目前Equil已进入全球20个国家,正处于快速放量阶段,AiDEXG7产品于2021年在欧洲及中国市场同时实现商业化,扩大了公司的产品管线和核心竞争力。公司创始人郑攀博士为控股股东及实控人,深耕医疗行业,公司团队专业背景深厚、研发实力强劲,我们看好公司持续增长潜力。
▍行业:需求广阔技术革新,血糖管理如日方升。糖尿病或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大量患者具备长期管理和检测需求,糖尿病分为I型、II型和妊娠期糖尿病,均需要进行血糖检测,其中约40%的人群需胰岛素治疗。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高达5.37亿人,中国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2021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人,占全球病患人数的26%,IDF预计2045年将达到1.74亿人,我们预计糖尿病医疗器械管理市场规模将随之持续上升。
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年全球糖尿病管理医疗器械市场已达423亿美元。其中,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据灼识咨询测算,2020年我国血糖监测市场规模为13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61亿美元,对应CAGR达17%。其中,CGM改善患者体验,提升监测效果,有望逐步替代传统血糖检测。
叠加CGM尚未纳入医保、消费属性强,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进口龙头占据主要份额,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而胰岛素泵作为新兴的血糖控制器械,相比传统胰岛素注射具备巨大优势,可与CGM发挥协同效应,为糖尿病较为理想的的治疗方案。
▍公司优势:核心产品性能优越,铸就协同管理势能。胰岛素泵与CGM作为精密III类医疗器械,体积小、结构复杂,对安全、准确性要求高,行业壁垒较高。
以CGM为例,厂商需具备强技术研究能力、注册审批能力、稳定批量化生产能力,及院内院外全覆盖的销售能力。公司产品组合优势强劲,各项数值行业领先。AiDEXG7在准确度、传感器校准、使用时长、发射器寿命方面均具备较强优势,而Equil是我国市占率较高的本土胰岛素泵产品,且是唯一的贴敷式胰岛素泵。公司具备高标准质控与先进的生产设备,打造同时以医生、患者为中心的营销战略、建立基于云端的大数据糖尿病管理平台增强用户体验及服务。公司研发实力突出,各产品线研发齐头并进,为公司中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中,二代胰岛素泵将内附控制算法,有望联结CGM构成人工胰腺。公司已基本完成临床前研究,预计于2022下半年开始临床试验。人工胰腺为行业公认的糖尿病管理器械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暂未有相关产品上市,公司有望成为中国和全球糖尿病闭环解决方案的先行者。
▍风险因素:局部疫情反复风险;研发、产品注册进度不及预期;商业化及销售情况不及预期;产品量产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是全球首家实现贴敷式胰岛素泵及免校准CGM企业,产品实力强劲,研发技术优势明显,未来有望推出人工胰腺,成为中国糖尿病闭环解决方案的先行者。中国糖尿病管理医疗器械行业目前由进口厂商主导,规模有望随中国厂商实力增强不断提升,公司具备较强先发优势。目前Equil处于放量阶段、AiDEXG7已于21H2在中国获批上市,今年为第一个完整销售年份。随今年产品上量形成规模化优势,我们预测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将实现扭亏,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为-4154/573/10871万元,对应每股收益为-0.10/0.01/0.26元(约合-0.11/0.02/0.30港元)。考虑到公司目前正处高速发展阶段、尚未盈利,基于DCF估值,我们计算公司的合理市值为44.10亿元,折算成港币后,合理市值为51.28亿港元,对应目标价为12港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