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证券-策略深度报告:从中报表现看基金配置-220729

《万联证券-策略深度报告:从中报表现看基金配置-220729(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联证券-策略深度报告:从中报表现看基金配置-220729(16页).pdf(1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公募基金净值连续回升,仓位升至历史高位:继3月底净值达到249,933.24亿元的低点后,基金净值开启持续三个多月的回升步伐,截至7月22日,全部基金净值回升至267,437.05亿元。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合计全部基金净值的29.91%,规模分别为22,495.71亿元和57,491.89亿元,均较一季度有所回升,其中股票型基金净值较一季度末回升9.48%,混合型基金净值较一季度末回升7.07%。截至6月30日,市场整体仓位升至2010年以来最高位,为86.09%。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仓位为88.26%,回升至2021年末水平。偏股型基金仓位也创2010年以来历史新高,达85.51%。
二季度各类型公募基金涨多跌少,跑赢大盘指数:二季度基金收益率同步回升,各类型公募基金涨多跌少,三个月平均收益率为3.60%,略低于上证综指涨幅(4.04%)。具体来看,股票型基金(5.03%)、混合型基金(5.27%)表现明显优于债券型基金(1.37%),且均跑赢大盘指数。
消费板块获基金增配,制造业超配比例大幅下滑:相比2022年一季度,2022年二季度基金调仓力度较大,多数行业的基金配置规模下降,遭到基金减持。受二季度线下消费场景复苏影响,商贸零售行业获基金增配幅度最大,基金持仓市值上涨48.3%,美容护理、食品饮料、汽车也都得到基金增配,市值增长幅度均超过20%,消费恢复主线清晰。公募基金二季度超配行业较一季度有较大变动,相对标准行业小幅超配了采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分别超配1.48%、1.02%和0.55%,其中受下游产业链需求旺盛带动上游金属原材料景气度上行影响,采矿业超配比例较一季度提升4.11pct。制造业尤其高端制造领域和硬科技行业景气度有所下滑,相对标准行业低配最多,为3.57%,相比一季度超配比例下滑11.80pct。
重仓股行业格局稳定,新增社会服务:前20大重仓股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和生物医药等行业,其中贵州茅台、宁德时代、隆基绿能位列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前三,其余均为各细分领域的价值蓝筹。相比2022一季报数据来看,前20大重仓股中,新增重仓股行业主要分布在社会服务、有色金属、食品饮料、电力设备上,可见2022年二季度公募基金对上游资源品、电力光伏等价格上涨、政策受益等相关板块关注度持续提升,同时对消费复苏保持看好。重仓行业中,二季度电力设备延续高景气,持股总市值环比增加17.47%。受二季度疫情修复向好,线下消费场景逐渐回暖影响,消费赛道受到机构青睐,食品饮料较一季度持股市值上升29.90%。二季度伴随零星疫情反复,医药生物行业需求未见收缩,持股市值维持高位,仍位列第三大重仓行业。
2022年二季度加仓股中通信、光伏等新能源、电子等板块表现亮眼:根据2022年中报数据,我们从公募基金重仓股中,筛选出获最多基金加仓份额的前20只股票,前20大加仓股主要集中在电子、汽车、电力设备、非银金融、通信、医药生物等行业,其华邦健康、科博达、南大光电排名前三。机构偏好加仓疫情相关及汽车等顺周期板块。
机构盈利及估值偏好与前期相似,食品饮料、电力设备、汽车、商贸零售等消费及周期制造板块受到青睐。从机构增持情况看,与2022年一季度相似,2022年二季度获机构增持个股的每股收益大多集中在0-1.5元/股之间。从估值角度看,机构增持个股市盈率主要分布在20-40倍、0-20倍以及40-60倍之间。从2022年二季度个股新进机构情况看,中国中免、比亚迪、五粮液、中国海油等个股新进机构家数较多,分别为303家、260家。243家及222家,二季度新进机构家数排名靠前的个股主要集中于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医药生物、汽车、商贸零售等消费及中游制造等顺周期板块。
投资建议:整体看,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反复、俄乌冲突持续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后维持高位,多数中下游板块遭受成本上升、需求不足等冲击,盈利增速走弱。同时市场情绪经历了大幅回落,多数板块估值在5月开始才逐步回升。从机构配置角度看,4月中旬以来随着工业生产回暖,主要工业金属以及受益于“稳增长”政策刺激的消费、投资领域在二季度受到机构青睐。电力设备板块表现尤为强势。此外,一季度跌幅较大的新能源、高端制造板块得益于信心修复,机构资金流入规模显著扩大。预计随着扩大内需的政策落地,在疫情形势平稳下,消费场景继续恢复,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可选消费领域有望迎来困境反转。其中汽车消费得到政策重点支持和最多关注。投资则仍需发力托底经济,基建领域中电力、水利等重大项目加快施工,金融配套支持力度不减,相关产业链盈利预期向好,也得到机构的持续关注。
风险因素:数据统计偏误;经济表现不及预期;监管政策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