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证券-宏观专题研究报告:低估的“疫后创伤”,美国就业市场再思考-211219

《国金证券-宏观专题研究报告:低估的“疫后创伤”,美国就业市场再思考-211219(1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金证券-宏观专题研究报告:低估的“疫后创伤”,美国就业市场再思考-211219(13页).pdf(1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从就业市场,看美国经济的疫后“真相”。 美国经济回归正常化的过程中,“疫后创伤”对就业意愿及劳动力成本的长期影响,值得深思。 美国非农新增就业“风光”背后,就业意愿低迷值得关注2021年以来,美国非农新增就业表现强劲,但劳动力就业意愿低迷。 2021年初至今,美国月均非农新增就业55.5万人。 伴随就业人数稳步增加,美国疫情期间损失的就业人数已修复83%。 但美国就业市场的“贝弗里奇曲线”继续外移,即失业率下滑、职位空缺率上升,反应劳动力就业意愿低迷、加剧供需矛盾。 “用工荒”愈演愈烈下,美国在岗劳动力的工作强度、工资增速维持高位。 招工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美国居民重返就业市场的动力明显不足,劳动力参与率依然维持在61.8%上下。 较大的就业缺口,使得美国在岗劳动力的每周平均工时继续维持在历史高位。 为了缓解“用工荒”,美国企业不得不大幅加薪招纳劳动力。 就业意愿持续不振,主因“财政补贴效应”及“疫后创伤”就业意愿低迷,与“财政补贴效应”密切相关,从美国各州就业市场修复分化中可见一斑。 疫情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前后实施了3轮大规模财政刺激,虽然支持了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但因为“财政补贴效应”的存在,部分劳动力的就业意愿大幅下降。 正因为此,6月中旬起,美国26个州陆续宣布提前停发联邦失业金补贴(原定9月6日到期),就业市场的修复速度也明显快于剩余25个州。 新冠疫情引发的“疫后创伤”,对就业意愿的压制作用也不容忽视。 新冠疫情不仅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对美国居民心理造成了不可逆的创伤。 权威研究表明,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重度抑郁症、焦虑症的患病率分别增加了28%、26%。 出于疫情担忧,大约300万老年人选择提前退休,引发劳动力人口大幅减少;与之类似的是,休闲和酒店业等部分病毒暴露风险较大的行业,就业缺口依然较大。 后疫情时代,警惕低就业意愿成为常态、及高工资增速推升通胀疫情“流感化”及“财政补贴效应”淡出的背景下,美国就业市场有望进一步改善,助力美国经济维持韧性。 考虑到美国推广加强针、抗新冠口服药疗效超预期,疫情趋于进一步“流感化”,将推动就业市场修复。 财政补贴退坡的趋势已定,意味着被部分州被扭曲的就业市场,未来也将加快正常化。 综合来看,加快改善的就业市场,将从源头上带动居民收入及消费修复,为美国经济提供韧性。 “疫后创伤”或将长期压制就业意愿,引发工资增速高企、推升通胀,加速美联储进一步转“鹰”。 即使疫情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趋于弱化,但“疫后创伤”或将对部分劳动力的就业意愿形成长期压制,导致就业参与率难回疫情前水平。 疫后低就业意愿的新常态下,需警惕工资增速维持高位、从需求端推升通胀中枢。 考虑到美联储已开始货币政策正常化,趋势抬升的通胀中枢,或将加速这一进程。 风险提示:新冠病毒变异降低疫苗有效性;新冠特效药实际疗效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