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中国建材-3323.HK-系列深度报告之二:中国建材减值之探源溯流-211202

《中信证券-中国建材-3323.HK-系列深度报告之二:中国建材减值之探源溯流-211202(3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中国建材-3323.HK-系列深度报告之二:中国建材减值之探源溯流-211202(31页).pdf(3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中国建材作为我国产能体量最大的水泥龙头,具备央企资源优势,同时主营业务中具备持续增长性的新材料业务利润贡献已超过30%,但公司估值却明显低于水泥行业平均。 我们认为压制因素除了市场对多业务央企平台给予的估值折价外,主要是对其高负债率、高减值计提、高资本开支的担忧。 通过本篇报告,我们分析了历史上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并对未来趋势做了展望。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公司今年开始会迎来净利润的明显释放,资产负债表质量及相对竞争力将进一步转优,估值具备明显提升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前世:高负债和商誉主要来自联合重组提升规模。 “十五”期末,国内水泥行业CR10仅10%,中国建材作为“行业整合者”,以“资本运作+联合重组”模式横向扩张,持续推动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十三五”期末行业CR10已提升至58%。 公司的负债、商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也随之攀升,引发投资者对公司资产负债表质量的担忧。 但是,公司举债并购模式是建立在其作为央企平台的低融资成本优势上的,我们测算公司发行债券相对于同期限国开债的信用利差大多在0-100BPS,其信用利差与AAA级产业债信用利差中位数基本持平,且近年来新发行的多数公司债信用利差要更低。 ▍今生:产能置换提升长期竞争力,充分计提体现财务处理审慎性。 一、减值计提:(1)固定资产和商誉减值:主要来源于公司根据产能置换计划或政府环保政策执行的产能关停。 中国建材早期大规模重组过程中整合了较多单线规模较小、竞争力偏弱的小产线,公司通过将竞争力偏弱的小型产线减量置换为优质大型产线,能够实现水泥资产效率的提升、单位成本的节约。 财务处理上,公司在公告产能置换计划当期,需对计划关停的旧产线计提固定资产、商誉、无形资产等产线配套资产的减值损失;被置换的旧产线往往会持续运营至新产线投产时再关停、拆除,在产线实际拆除阶段(往往滞后于关停计划公告1-3年),大概率还会产生资产处置损益。 中国建材本着审慎性的原则,充分计提被置换的产线的减值,预计未来在产线拆除时会有相应的净利润冲回。 (2)信用减值:主要源于中联水泥、南方水泥、西南水泥的其他应收款和应收账款的减值损失,且其他应收款减值损失占比更高。 经过大规模信用减值计提,公司的应收款项结构持续优化,其他应收款余额由2018年初的152亿元持续下降至2020年底的51亿元,潜在信用风险得到出清。 二、资本开支:随着产能置换计划陆续落地实施,新产线建设带动资本开支在2019-2020年呈现较高水平,此外还有骨料项目建设和采矿权收购,支撑公司长期竞争力及长期成长性。 三、负债率:公司2017-2020年每年净还债100亿元左右,至2021年年中资产负债率已经降至70%以下,资产负债表质量提升,同时,净负债的减少也有利于节约公司财务费用。 ▍未来:阵痛过后是新生,盈利弹性有望充分释放。 一、预计减值空间有限:(1)固定资产和商誉减值:由于固定资产和商誉减值主要源自旧产线计划关停,我们测算公司现有产线关停计划若最终都能落实,或可使得小产线占比降低至11%-19%,较同行已处于较优异水平,即减值计提已较充分。 若对标海螺水泥,假设公司小产线占比在现有关停计划基础上进一步降低5%-10%,对应产能大致为1878-3756万吨,参考历史产能置换项目样本,预计吨固定资产及商誉计提额约180元/吨,则对应公司未来固定资产及商誉减值空间仅34-68亿元,较过往三年明显减少,因此预计公司未来减值计提空间有限。 (2)信用减值:经过对水泥及混凝土板块三年间近60亿元的其他应收款减值计提,公司其他应收款余额继续发生大额减值计提的空间有限,预计未来的信用减值主要来自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而公司应收账款及票据主要源自商混业务及北新建材防水业务,考虑到未来商混业务竞争格局的优化,以及北新建材对财务报表质量的严格考核,预计公司应收款周转存在改善空间。 二、净利润增长弹性有望释放,分红水平存在提升空间:今明两年看,公司减值规模有望从过去三年的90-130亿元的高位大幅下降,财务费用有望延续过去两年年均20亿元左右的下降,从而使得利润弹性得到充分释放,即便股利支付率保持30%不变,绝对分红水平也将有较明显提升。 中长期看,预计公司资本开支较难有大规模提升,分红比例存在提升空间,从而有望为投资者带来高股息率回报。 ▍风险因素:地产和基建需求大幅下行;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延后;减值情况改善不及预期。 ▍投资建议:我们判断公司剩余减值计提空间有限,且前期产能置换带来的是竞争力的长期提升;此外,公司降债有望延续,进一步优化财务报表质量及降低财务费用;最后,公司未来分红比例存在提升空间。 综合来看,公司具备利润成长弹性,压制估值提升的负面因素有望消减。 我们维持公司2021/2022年净利润预测为200.34/243.49亿元,并新增2023年净利润预测为246.41亿元,对应EPS预测为2.38/2.89/2.92元,考虑到料公司今年开始将迎来净利润的明显释放,资产负债表质量及相对竞争力将进一步转优,估值具备明显提升空间,维持目标价17港元,对应2022年5xPE,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