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房地产行业跟踪报告:本地、专业、透明——滨江启示-220701

《中信证券-房地产行业跟踪报告:本地、专业、透明——滨江启示-22070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房地产行业跟踪报告:本地、专业、透明——滨江启示-220701(8页).pdf(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这篇报告聚焦滨江集团近期的经营进展,却是一篇行业研究报告。 为什么在其他民企纷纷出险,或至少面临缩表压力的状况之下,滨江集团却持续获得优质土地储备?滨江集团的战略有何独特之处?滨江集团的崛起,可能其他公司效仿复制吗?滨江集团的案例,对未来房地产行业而言,会带来什么启发?▍“特立独行”的滨江集团。 2021年四季度之后,滨江集团呈现了迥异于其他民企地产公司的表现。 2022年上半年,公司拿地销售比达68%(销售额按亿翰统计,拿地含杭州第二次土拍,下同),拿地金额同比增长约41%,地价款中杭州占比94%(仅有一幅杭州之外土地)。 根据亿翰统计,公司上半年销售额同比下降22%,明显好于行业平均水平,是销售表现最佳的大民企。 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倍受债券投资者青睐,最新一次公开市场融资成本3.55%。 ▍坚决聚焦,是一种有效策略。 滨江集团和其他民营房企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公司聚焦于单一城市(杭州),且公司不遗余力强化这一策略,我们测算半年来公司在杭州货值占比,已从2021年底的约70%,上升到约77%。 滨江集团选地谨慎,开发能力出色,但这些并非滨江所独有的优势。 我们认为,深度聚焦是一种极为有效,也极为少见的拿地策略,其好处一向为投资者甚至产业界低估。 聚焦使企业注册地和主要资产分布地域重合,从而大幅减少本地监管的不确定性;聚焦有利于公司打造本地特征的美誉度和品牌溢价,也有利于公司最大限度熟悉当地土地出让和开发规则。 我们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跨区域布局只有突破单区市场容量的意义,并无有效降低风险的意义——绝大多数区域市场都同向变化。 债权人也对聚焦策略偏爱有加,因为一个城市招拍挂拿地的资产不透明度,远远低于多个城市非标拿地的不透明度,跨区域布局不能降低信用风险。 ▍滨江无法成为一种模式,但滨江可以成为一种启示。 滨江集团也面临挑战。 杭州区域新增储备去化有较大把握,从拿地到开盘时间短,但盈利能力并不高,我们预计其新拓项目净利润率在7%左右。 更重要的是,杭州亦不会长期保持大体量供给优质土地储备的态度,未来必将存在其他强势企业竞争。 即便如此,公司加持杭州大本营的策略仍可谓一时首选。 实际上,其他蓝筹房企也纷纷聚焦更少城市,例如绿城中国的重点拿地区域也在杭州和北京。 我们相信,没有永远有效的优秀战略,只有顺应时代变化的优秀企业。 ▍本地、专业、透明——后信用风险时代的房地产企业演变趋势。 滨江集团的发展,充分说明民企身份并非短板。 聚焦极少数城市,可以有效避免管理链条过长,可以真正吃透本地化的拿地和开发规则,也可以令土地储备更为透明,最大限度培育品牌美誉度和专业能力。 小企业普遍缺乏滨江集团的专业能力和融资渠道,大企业又不可能完全放弃广阔版图。 不过我们相信,聚焦关键城市仍然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规律。 这种聚焦关键点的过程,也可能体现为在异地寻求当地合作伙伴,配置资金的过程(恰如滨江集团和越秀地产双向合作,彼此在对方熟悉区域充当合作伙伴的角色)。 我们认为,复杂的资产区域布局、无法穿透底层的项目、不被本地居民信任的品牌、粗放不接地气且只顾抢夺总部资金资源的操盘团队,才是地产行业信用风险爆发的根源。 ▍风险提示:地产行业信用风波尚未完全平息的风险;部分房地产企业被迫缩表的风险;杭州等单区域市场突发事件调整的风险;行业政策进一步放松不及预期。 ▍投资建议: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复苏正在展开,虽然2022年业绩承压,但优秀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已经触底上行。 我们注意到土地市场的竞争明显走向理性。 我们有望迎接一个更专业、更透明、更本地化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这个市场中的优秀企业,仍然具备显著的投资价值。 在开发企业领域,我们推荐保利发展、万科A、金地集团、绿城中国、滨江集团、华润置地、招商蛇口、华发股份、龙湖集团和美的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