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贝壳~W-2423.HK-跟踪报告:市场疑虑和我们的看法-220627

《中信证券-贝壳~W-2423.HK-跟踪报告:市场疑虑和我们的看法-220627(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贝壳~W-2423.HK-跟踪报告:市场疑虑和我们的看法-220627(16页).pdf(1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房地产市场销售复苏,是推动公司穿越周期,持续成长的号角。 我们相信,市场比较担心的新房业务坏账和费率稳定性问题,可以在2022年三季度疑虑全消。 当然,公司证明整装大家居领域的投入有效性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唯在该领域公司先难后易的做法,或许是一条正确的路。 公司整个盈利模型弹性巨大,我们相信其开展回购和进入港股通名单只是时间问题。 ▍销售复苏属实,贝壳最为受益。 6月至今(6月1日-6月25日),我们跟踪样本城市新房销售19.5万套,同比下降21.5%(5月下降45.9%),二手房销售5.7万套,同比下降7.2%(5月下降19.7%),降幅都在快速收敛。 我们相信,政策推动的销售复苏真实无误,贝壳布局更多的高线城市领先低线城市,对贝壳重要性更强的二手房领先于新房。 中长期看,持市场中性观的贝壳(即贝壳并不依托于房价上涨)有望在穿越周期的波动中持续成长。 ▍贝壳优势稳固,有望持续内生增长。 贝壳ACN体系对经纪人存在强粘性,公司在第一赛道并无竞争对手。 2021年贝壳在居住领域市场份额为9.7%,2021年公司房屋交易GTV相当于一二手市场交易总额的14.6%。 公司未来的发展,主要就是内生发展。 我们认为,圣都并购之后,整装大家居业务取得突破之前,公司不会再启动大规模外延并购,因为新业务领域投后整合尚需时间,而第一赛道发展完全无需并购。 ▍新房业务费率并无持续下降压力。 诚然,由于新房渠道客户结构迅速转向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费率一般略低于民企。 但我们并不认为公司新房费率有持续下降压力。 决定渠道价值的是市场定价比例和房客分离度,更是渠道自身的规模效应和成交效率。 叠加于二手门店之上的新房渠道网络,对开发企业的价值,本身会随着时间不断增加。 房企更为稳定的利润率,实际上对贝壳更有利。 我们认为,仅以国企自身而言,其新房渠道费率也是持续上升的。 房企的精细化竞争,也为贝壳依托市场数据开辟企业端增值服务提供机会。 ▍新房渠道坏账消化是一次性的,不是业务模型问题。 我们认为贝壳新房坏账问题是一次性的。 这不仅因为当前开发企业的信用风险前所未有,未来很难再现,更因为即便在如此的巨浪之下,公司应收款规模迅速降低,客户结构迅速变化,完全不同于易居等竞争对手。 我们深信,依托公司的ACN(经纪人合作网络)体系,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新房业务,未来并无持续的应收坏账问题。 ▍整装大家居业务确实需要时间,但也真的值得期待。 我们认为,房产交易、物业管理和家装家居,是居民社区端最重要的复杂服务流程业务单元,且彼此有协同效应。 这使得这三个领域中任何一个领域的大企业,一般都有兴趣向其他两个业务领域进发。 贝壳选择从整装出发,计划未来切入家居,就注定选了一条更难更长的道路。 但这个复杂流程服务,需要高技能劳动者的领域,是和贝壳禀赋所匹配的;这个领域所需要的持续耐心投入,是和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资源所匹配的。 我们相信,比起其他问题而言,证明整装大家居业务领域投入的价值,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一个不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商业组织,相信也很难持续稳定为投资者贡献盈利。 团队的能力,往往是在商业领域“打仗”所锻炼出来的。 ▍风险因素:部分城市疫情反复,个别门店经营不能恢复正常的风险。 公司新业务领域实现盈利尚需时日的风险。 公司二季度单季由于计提坏账减值准备而可能亏损的风险。 ▍穿越周期的成长新起点,维持公司“买入”投资评级。 贝壳的业绩弹性比较确定,主要表现为:1)随着房地产市场复苏和反弹,公司GTV和收入有望出现明显增长;2)公司的毛利率,尤其是二手业务的毛利率预计会随着收入的增长出现反弹;3)公司持续优化组织,进行精细化管理,有望进一步提升人效,降低费用率。 此外,我们认为公司的回购计划,也验证了公司市值很可能低估。 公司作为以香港为双重主要上市地的企业,预计获得港股通地位只是时间问题,公司港股交易流动性有望持续改善。 我们维持公司2022/23/24年Non-GAAP净利润预测为10.7/64.9/84.5亿元,参考中国重要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服务劳动者数量、薪酬和市值的比例,兼顾其他房产经纪公司剔除现金之后的市值和GTV比例,维持公司美股每ADS31美元及港股每股82港元的目标价(公司港股和美股可以互转),维持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