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疗新基建正火热,新机制下新要求,关注医疗设备产业链-220612

上传日期:2022-06-12 14:39:38 / 研报作者:陈竹韩世通宋硕 / 分享者:1002694
研报附件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疗新基建正火热,新机制下新要求,关注医疗设备产业链-220612.pdf
大小:868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疗新基建正火热,新机制下新要求,关注医疗设备产业链-220612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疗新基建正火热,新机制下新要求,关注医疗设备产业链-220612
文本预览: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疗新基建正火热,新机制下新要求,关注医疗设备产业链-220612(2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疗新基建正火热,新机制下新要求,关注医疗设备产业链-220612(20页).pdf(2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医疗新基建正火热,背后是医院建设战略层面的调整。

我们在2021年8月1日周报中提出的“医疗新基建不仅是查漏补缺,可能是新一轮医疗设备景气周期”。

此刻,我们进一步提出:“医疗新基建不仅是查漏补缺,是医院大扩容,更是战略层面调整,新机制下有新要求、新需求,对医药终端市场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疫情前:分级诊疗政策推进缓慢,存在结构性矛盾。

分级诊疗制度的目的把原来以大型医疗机构为中心的错位“倒三角”医疗服务体系纠正为“正三角”,以求能够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患者有序流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的问题。

然而根据我们的观察,当前的医疗服务现状仍然是有“分级无分诊”状态,原来以大型医疗机构为中心的错位“倒三角”的服务体系并未得到质的变化。

▍“有分级无分诊”,“倒三角”医疗服务体系并未得到质的变化。

分级诊疗制度的目的把原来以大型医疗机构为中心的错位“倒三角”医疗服务体系纠正为“正三角”,以求能够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患者有序流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的问题。

然而根据我们的观察,当前的医疗服务现状相比之前只是有“分级无分诊”状态,原来以大型医疗机构为中心的错位“倒三角”的服务体系并未得到质的变化。

▍分级诊疗推进缓慢,三级医院的诊疗量占比仍然持续提升至近70%。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1-11月,全国医院诊疗人数为38.1亿人次,其中公立医院32.3亿人次,民营医院5.8亿人次,而公立医院诊疗人数结构中66.9%患者选择三级医院,三级医院诊疗量的占比并没有因为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有所下降,反而从2018年的占比57.5%上升到2021年的66.9%。

上述数据也反映了当前分级诊疗推进缓慢,有分级无分诊的现象。

▍疫情前三级医院的扩建需求与分级诊疗制度相悖,因而受政策限制。

三级医院有资金、有人才队伍,没有场地,有扩建新院区需求,但是受到政策限制。

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文《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公立医院规模扩张过快,其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空间,通知各地要暂停审批公立医院新增床位,限制三级医院的扩张,因此三级医院的扩张受到限制。

▍疫情后:从查漏补缺,到大扩建,到医疗资源建设战略调整,保障医疗资源合理再分配。

后疫情时代,公卫建设的话题成为焦点,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率中,从资金使用来源(医疗保险基金和财政补贴)角度来看,可以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划分为三个层级:国家医学“双中心”、地市级医院、基层医疗,三个层次机构各自发挥其定位和职能。

1)“双中心”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代表着国家医疗技术的先进水平和技术前沿,也是引领全国提升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力量。

目前,已在全国布局十大类17个国家医学中心、在8个省份试点建设2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双中心聚焦特色专科和前沿技术,为当地培养人才,提升当地医疗水平,有效改善就医流向,减少群众跨区域就医。

2)以地市级医院为中枢,衔接基层医疗和“双中心”前沿治疗技术,形成紧密县域共同体;3)社区卫生中心等基层医疗的三级服务网络,促进资源和医疗服务下沉到基层。

▍新基建推进过程中动态调整内涵要义,市场可能存在认知差。

市场普遍认为:疫情后的医疗新基建,主要是对ICU、基层的查漏补缺。

我们在走访各大医疗设备企业后,认为可能存在预期差:我们看到医疗设备企业订单普遍较好,并且大单比例明显提高,预示着今年的医疗新基建可能是医院大面积的建设。

三级医院资金相对充足,一直有扩建的动力,但在分级诊疗大背景下,三级医院的扩张被限制。

疫情中,三级医院的运营效率受到广泛认可。

我们预计后疫情时代将看到三级医院新院区的大量建设,通过医疗硬件建设战略的调整,利用医联体打通了各层级医疗资源,各层级医院利益得到满足,使得此前分级诊疗内部矛盾得到解决,各层级医院之间的协同性上新台阶。

▍行业扩容+供应链本土化+集采免疫+全年需求刚性,关注医疗设备全产业链。

1)行业扩容:随着医疗新基建的投入,将给医疗设备行业带来增量需求;2)供应链本土化:医疗新基建资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财政支持,如果使用该资金采购进口设备需要事前审批。

安徽省财政厅、卫健委、医保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2022年6月1日起,公立医疗机构使用未经批准不得开展进口产品采购,将原先只针对财政拨款的限制,扩大到了财政预算资金以及事业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等“自有资金”。

为此,一些外资医疗设备企业纷纷在中国本地设立生产基地,或者寻找国内整机代工企业,以便视同国产产品,如GE、史赛克等,预计也将为中国的医疗设备配套产业链带来机会。

3)集采免疫:医疗设备内部零部件众多,零部件的更新将带来医疗设备的迭代,所以医疗设备产品技术更新周期较短,招采中历史价格参考意义不大,所以医疗设备相对免疫于集采降价的冲击。

4)全年需求刚性,预计局部疫情影响小:医疗设备企业的业绩虽然短期受到局部疫情影响,但是预计对全年维度几乎没有影响。

▍长期来看,医疗新基建预计将深刻改变医疗终端市场结构,利好提高全民诊疗效率的高性价比创新药械、慢病管理、医疗信息化等行业。

新基建正逐步从订单兑现到收入兑现。

伴随着高端医院新园区建设,我们看到新基建相关的医疗器械企业订单已经开始兑现,如超声、自动发药机、康复器械等行业。

考虑到在医院新园区建设过程中,不同的医疗设备安装的时间进度不同,落实到不同的医疗设备企业的订单、收入的时间节奏也不同。

另外,医疗设备存在一定的更新周期,大建设浪潮之后往往伴随着需求疲软期,在这段时间,优质企业往往可以持续增长,脱颖而出。

▍市场回顾:本周中信医药指数上涨3.94%,跑赢沪深300指数0.28pct,医疗服务涨幅最大。

当前,医药板块2022年预测市盈率约27倍,融资余额占自由流通市值下降至3.99%。

本周A股医药板块,合计增持0.46亿元,合计减持7.36亿元。

其中贝达药业增持较多,增持0.27亿元,昭衍新药减持较多,减持3.53亿元。

本周A股医药板块,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金额20.63亿元,其中爱美客交易额较大。

▍风险因素:行业集采风险;局部疫情反复带来常规业务不及预期风险;产品研发不及预期;新产品商业化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投资建议:1)从行业扩容+供应链本土化+集采免疫+全年需求刚性,建议关注医疗设备全产业链:迈瑞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开立医疗、奕瑞科技、康众医疗、健麾信息、艾隆科技、海尔生物、华康医疗、新华医疗等。

以及建议关注2)研发管线丰富的龙头药企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翰森制药、石药集团和以创新研发为驱动的制药公司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3)直接受益创新审评和进口替代的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翘楚惠泰医疗等;4)“卖水者”逻辑下的药明康德、山东药玻和九洲药业等;5)医疗服务及商业药店领域的爱尔眼科、锦欣医疗、海吉亚、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和一心堂等;6)精准医疗大发展下的金域医学、艾德生物等;7)疫苗产业链上的智飞生物、康希生物(H)、沃森生物、康泰生物、华兰生物等;8)消费升级趋势下的大健康消费龙头企业云南白药、片仔癀等。

|。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