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证券-金融工程专题报告:透过剩余收益模型看行业配置方向-220610

《华西证券-金融工程专题报告:透过剩余收益模型看行业配置方向-220610(3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西证券-金融工程专题报告:透过剩余收益模型看行业配置方向-220610(32页).pdf(3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剩余收益模型(ResidualIncomModel)最早由Preinreich于1938年提出,经过Ohlson(1995)等发展完善。 剩余收益模型的核心定义是:企业价值等于当前账面价值与未来多期剩余收益的贴现值之和,其中剩余收益=本期利润-企业资本成本,即公司利润超过股东要求回报的部分。 剩余收益模型与DDM、DCF估值模型形式上相似(也可以从DDM模型推导得出),它与后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剩余收益模型认为公司的投资价值取决于它赚取超过资本成本的收益的能力。 使用剩余收益模型的路径选择绝对数值VS变化方向×如果计算各行业的剩余收益绝对数值,通过比较数值大小选择行业,显然并不可行。 因为不同行业间的固有属性差异极大,例如银行行业始终有较高的账面市值比。 √相比较而言,根据剩余收益的变化方向选择行业更有实际意义。 准确计算VS相关分析×如果准确估计各输入变量,再计算行业剩余收益值或变动值,显然也不可行。 因为预测未来多期的企业财务数据并不现实,过于强调准确计算反而会带来“精确的错误”。 √分析剩余收益与输入变量在方向上的相关关系,通过输入变量的变化来体现剩余收益的变化,是更为可行的做法。 风险提示量化报告的结论基于历史统计规律,当历史规律发生改变时,报告中的模型和结论可能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