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证券-乡村振兴系列报告(五):高标准农田的投资机遇-220610

《民生证券-乡村振兴系列报告(五):高标准农田的投资机遇-220610(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证券-乡村振兴系列报告(五):高标准农田的投资机遇-220610(17页).pdf(1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属于土地整治的一种,具备“四高”特征: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和资源利用效率高。 它作为我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自2011年以来持续推进,截至2021年已累计建成9亿亩。 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我国到2022年、2025年、2030年,分别累计建成10亿亩、10.75亿亩、12亿亩的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涉及三个部分: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工程和农业科技建设,以《规划》中提出的亩均投资达3000元左右标准计算,到2030年带动投资规模共计超3.6万亿元。 从粮食安全角度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 粮食安全乃我国基本国策。 首先,当前外围环境不稳定、极端气候日益频发推动粮价持续上涨。 我国虽然对主粮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结构上仍对以大豆为例的部分粮食品类进口存有依赖。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来提升我国农田的亩均产量和抗灾能力将有效缓解外部供给风险。 其次,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两大潜在威胁:1、当前农田化肥投入量的增产效果已近极限;2、农村劳动力外流下粮食产量存在下降风险。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将通过提升农田质量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率来对冲产量下降风险,确保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 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正迎来更积极的发展:从项目发展路径来看:1)过去,14年出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曾指出项目以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市场资本的参与难度较大。 整体上项目呈现出:运营非市场化——融资渠道单一,财政资金占比超80%,资金供给不足——项目不达标——投资回报率不足(约4.82%)——主体参与意愿低的趋势。 2)当下:22年出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较14年增加了“多元参与原则”,鼓励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 项目有望获得市场化力量补充——当下更易获得政府专项债及信贷支持——项目标准更为量化,项目完成质量高——投资回报率提升(约8.14%)——市场参与意愿更强。 当下的边际变化:亩均投资的提升、高存量下的建后管护受到政策重视并有望获得资金支持。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主要分为新建投资和建后管护投资两部分。 其中,新建投资以3000元/亩的标准计算将带动2022年、2023年-2030年的年均投资规模3000亿元、750亿元。 建后管护成本以投保金额计算约196.5元/亩,对应2022年的建后管护投资1768.5亿元,2022-2030年伴随着高标准农田存量的提升,建后管护投资持续上升,有望维持在2000亿元以上/年。 三条主线布局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 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题,推荐1)水利工程建设板块:受益于亩均投资翻倍和建后管护需求提升(相关公司:大禹节水、安徽建工、国统股份);2)农业现代化板块:农业设施现代化(相关公司:新洋丰),受益于农田机械化和智能化提升(相关公司:一拖股份、华测导航);3)种植生产板块:规模化种植生产企业有望通过土地流转进行产能扩建,提升市场份额(相关公司:苏垦农发、北大荒、亚盛集团)。 风险提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规划下调,投资资金供给不足,建设成本超预期上涨,高标准农田的增产效果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