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证券-传媒行业周报:关注影院、广告等疫后复苏板块以及“6·18”电商大促机会-220606

《中原证券-传媒行业周报:关注影院、广告等疫后复苏板块以及“6·18”电商大促机会-220606(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证券-传媒行业周报:关注影院、广告等疫后复苏板块以及“6·18”电商大促机会-220606(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行情回顾:5月30日-6月3日间,传媒板块上涨2.27%,同期创业板指数、沪深300指数、上证指数涨跌幅为5.85%、2.21%、2.08%。 传媒行业排在中信一级行业分类涨跌幅第16位,位于中部区间。 细分子版块中其他广告营销、其他广告娱乐单周上涨幅度相对较大,分别上涨了8.48%、6.86%,互联网影音视频和动漫子版块单周分别下跌3.91%、2.94%。 本周观点:上海和北京两地开始进入常态化复工复产阶段,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同时上海推出减免租金、发放补贴等各项纾困政策并加大稳外资、稳外贸、促销费、扩投资力度。 根据5月25日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内容,预计其他省市以及各级部委也将陆续出台各类政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提振经济和消费。 北京大部分地区自6月6日起电影院逐步开放、餐饮恢复堂食,上海预计也将逐渐放开餐饮堂食以及影院业态,带动线下客流复苏回暖。 在上市公司层面Q2为业绩底部,Q3业绩将随经济逐渐恢复呈现环比显著改善。 在行业政策端,从前期各类“十四五”中涉及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出版产业以及版权领域等规划再到近期的“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以及“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政策的出台,目前传媒板块政策端传递积极信号,有望助力行业进入良性有序发展。 近期投资主线上建议关注(1)受益于政策扶持、线下客流回暖、消费复苏等因素,有望环比明显改善的例如线下电影、线下广告等板块;(2)近期正值“6·18”电商大促活动且电商平台满减力度相比以往有所加大,线上消费有望迎来修复;(3)长期持续关注游戏产业出海主线以及VR/AR等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显著增加带来的投资机会。 行业观点:电影:端午档期总票房1.78亿元,虽仍低于往年端午档期的表现,但单周票房和观影人次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环比改善。 目前国内影院营业率已经恢复至近八成,预计随着北京、上海地区影院经营的逐渐放开,营业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本周即将上映好莱坞特效大片《侏罗纪世界3》,前作单片票房分别为14.18亿元和16.95亿元,预计将带动国内票房逐渐回暖。 近期即将迎来暑期重点档期,此前较多满足上映条件但未上映或撤档改档的影片将陆续上映,带动观众回流,修复国内电影市场。 中长期持续关注龙头院线以及影投的抗风险能力,在市场加速出清时期能够逆势扩张,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游戏:根据伽马数据显示,4月国内游戏市场同比下降3.40%,环比增长1.86%,国内游戏市场存量竞争痕迹较为明显,叠加版号困境,游戏公司出海战略加速的趋势基本成为共识。 截止目前发放4月版号后5月并未发放新的版号,版号发放节奏与数量仍待观察,但预计提质减量的导向不会改变。 从业绩来看,国内版号的停发对游戏公司的业绩造成了一定影响,上线产品进度滞后导致难以转化为流水和利润,加上海外市场拓展预计还需要一定时间筑基和沉淀,业绩的确认仍需要一定耐心。 VR/AR:根据IDC预测,2022年VR头显出货量将达到1573万台,同比增长43.6%。 在近期“6·18”电商大促活动中,爱奇艺旗下VR头显系列产品“奇遇VR”开售后4小时内销售量同比增长12倍。 在硬件端建议关注索尼PSVR2以及苹果旗下VR/AR头显设备的产品进度情况。 在应用端,短期来看,目前VR应用场景中确定性较高、落地速度快、商业化程度高,规模较大的依然是游戏领域,AR由于技术难度高、硬件设备普及率低等因素尚未出现较为清晰的应用场景。 目前VR游戏领域大型游戏和中小游戏并存,竞争格局未定,即使是中小游戏研发商也能够通过差异化和创新型产品破局。 基于游戏产业内容为王的核心发展逻辑,建议关注通过投资或自研等方式在VR领域有所布局的游戏公司。 广告:根据CTR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1-4月国内广告市场投放同比减少8.9%,其中4月单月广告市场花费同比减少19.5%、环比减少9.4%。 投放行业上,个人用品、饮料、酒精类饮品在整体市场的投放出现下滑时表现较强韧性,依然实现较为明显的同比增长;IT产品及服务、邮电通讯、化妆品/浴室用品、娱乐及休闲投放下滑较为明显;食品、药品、商业及服务性行业投放同比基本持平。 随着电商大促、线下消费回升等因素的影响,预计近期线下广告投放环比将会有所回升。 建议关注传媒子版块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完美世界、三七互娱、吉比特、万达电影、芒果超媒、果麦文化、光线传媒、分众传媒。 风险提示:国际政局风险;疫情反复以及病毒变异风险;监管政策收紧超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商誉减值风险;产出内容质量不及预期;项目制特点导致公司业绩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