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信达证券-建筑建材行业动态报告第九期: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新老基建齐发力-220605

上传日期:2022-06-06 07:43:17 / 研报作者:任菲菲 / 分享者:1002694
研报附件
信达证券-建筑建材行业动态报告第九期: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新老基建齐发力-220605.pdf
大小:1944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信达证券-建筑建材行业动态报告第九期: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新老基建齐发力-220605

信达证券-建筑建材行业动态报告第九期: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新老基建齐发力-220605
文本预览:

《信达证券-建筑建材行业动态报告第九期: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新老基建齐发力-220605(3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达证券-建筑建材行业动态报告第九期: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新老基建齐发力-220605(31页).pdf(3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行业观点建筑业近期已呈现复苏状态,其中基建复苏更为显著。

5月建筑业PMI为52.2%,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与疫情、汛期等有较大关联,但预期指数环比提升0.9个百分点至57.9%,印证了产业内对于建筑业复苏具备较明显的预期;订单指数为46.4%,环比提升1.1个百分点,表明行业订单正不断扩张。

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62.7%和59.1%,高于上月1.7个和6.8个百分点,均在上月较高基数水平上继续上行,表明近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为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近期全国多地区积极复工复产,百年建筑网调研250家水泥生产企业数据显示水泥出货量持续增加,或因汛期之前赶工所致,但整体仍然正在承受疫情、汛期、资金等方面影响,部分地区水泥出库放缓,随着上海复工,华东地区需求将强势复苏,后续随着北京疫情缓解,多地区雨水反复,短期全国需求有望承压上行。

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近日国务院、财政部相继发力,从资金、需求等角度支持基建。

国务院近期发布《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从资金、需求等维度支持新老基建。

1)从资金角度,从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齐发力,不仅加快专项债发行进度,要求“加快今年已下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较之前3月底国常会中要求的“今年下达的额度9月底前发行完毕”加快了3个月,赶工信心进一步明确。

另外,在专项债使用资金范围上,在前期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保障性安居工程等9大领域基础上,适当扩大专项债券支持领域,优先考虑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

另一方面,在货币金融政策上,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持续释放贷款LPR形成机制改革效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至贷款端。

此外,加大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水利、水运、公路、物流等。

2)从需求角度,在稳投资相关政策中,明确加快推进一批论证成熟的水利工程项目,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因地制宜继续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在供应链产业链招投标项目中对大中小企业联合体给予倾斜,鼓励民企参与。

本周国常会要求“对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要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并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对接机制”之后,央行会议明确“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通过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加大对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

为扩大基建投资,近期政策频出,下一步盘活存量资产的同时,金融机构加强与重点项目对接,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加快建设,先把资金这个核心问题解决,在稳定疫情的同时有望赶复工。

同时,也反映出基建投资加大的预期确定性更强,应持续重视基建产业链上下游投资机会,侧重各细分行业龙头,以及交通、水利、综合管廊、新基建新能源建设等相关领域,在复苏不断显现的背景下重视建材细分龙头机会。

近期,6月1日-2日四川雅安发生共三次地震,其中最高为6.1级,震中在雅安芦山县,距离2013年雅安地震震中仅10公里左右。

对建筑业来说,建筑抗震水平提升迫在眉睫。

第一,建筑设防标准亟待提高。

回溯历史上我国发生的地震,很多都是超设防地震,例如,汶川地震为8.0级,震中烈度为11度,而当地设防为7度,地震震中烈度超出当地设防4度,即超设防地震。

我国历史上发生的唐山大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都是超设防地震。

此外,就近而言,2021年9月四川泸州6级地震,震中烈度8度,当地设防多是6度,少数7度,近期发生的芦山县6.1级地震,震中烈度8度,但是参照现行2016版抗规,芦山县为7度区,也是超设防地震。

超设防地震最优解即为建筑减隔震技术,地震中伤亡人员多为建筑物断裂产生的材料坠物所致,而传统抗震方式就是硬碰硬,通过提高钢筋混凝土用量来实现,但超设防地震时往往捉襟见肘。

根据去年9月起执行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要求“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正常使用要求除了要确保结构主体在震后保持完好以外,还要求建筑内非结构构件、设备和管线等能够在震后能够正常运转,以满足建筑震后功能可持续的目标。

根据减隔震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周福霖院士:“地震越大效果越好”。

因此加大推广减隔震,以及提高抗震设防标准,是当下建筑业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第二,高标准的减隔震才能预防余震。

若余震次数较多,只有高标准的隔震和减震才能够实现更优质的耐久性、疲劳性,因此技术指标的高标准也是安全储备的重要因素。

第三,更多建筑类型应当提高设防标准。

发达国家日本公建已经全部使用减隔震技术,我国目前也已发展至提高建筑质量的阶段,除了《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中强制要求的学校、医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机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指挥中心、广电之外,目前其他领域已应用到LNG、核电、地铁上盖、白酒酒窖、精密仪器厂房等领域。

然而震后救援中对于交通、通信、通电等方面也至关重要,因此应用范围扩大趋势势在必行。

因此,减隔震技术作为目前减震抗震最优解,大力推广势在必行,同时该领域随着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也将具备更长的成长周期。

风险提示基建、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原材料成本大幅波动。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