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2022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观察-220513

《毕马威-2022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观察-220513(6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马威-2022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观察-220513(62页).pdf(6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22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8%,高于市场预期,较去年四季度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表1)。 从环比来看,一季度增长1.3%,较去年四季度1.5%的增速小幅回落。 1-2月我国经济继续回暖,外贸保持强劲,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增速加快。 但3月以来,传染性更高的奥密克戎变异病毒引发新一轮疫情传播,具有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新增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病例数量总和超过2020年初水平。 在坚持动态清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实施了封控措施。 4月期间,我国先后有63个城市中的部分区域或者全域被划定为中、高风险地区,其中处于中高风险10天及以上的城市41个,合计人口3亿人、经济总量29万亿元(2021年数据),分别占全国的21.5%和25.7%。 疫情和防控措施将对二季度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较多,地缘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际供应链冲击持续、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加快收紧,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我们预期宏观政策将进一步发力,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稳定经济增长。 产出方面,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与疫情前增速基本持平。 一方面,政府继续采取一系列措施保供稳价措施,支撑采矿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另一方面,在出口的带动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 3月下旬以来,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跨区域货运受阻,物流和供应链的扰动将在短期内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一定影响。 在需求端,消费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3.3%,其中3月同比下降3.5%,较1-2月增速减少10个百分点,为2020年8月以来的首次回落至负区间。 一方面,由于国内局部疫情反复使得防控措施收紧,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型消费再次承压;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意愿仍有待恢复。 受疫情封控的影响,居民囤货需求增加,3月份必需品零售额增速表现亮眼;而线下消费场景减少,叠加居民消费愿望不强,金银珠宝、家具、汽车等核心可选消费品均呈现负增长态势。 考虑到疫情扰动持续存在及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短期内居民消费仍有待提振。 投资方面,2022年一季度基建投资同比增长10.5%,较去年四季度提升了约13个百分点,低基数叠加政策支持是基建投资取得开门红的主要原因。 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5.6%。 其中,受外需拉动较大的行业,如机械装备制造和计算机通信行业在一季度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速。 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速为0.7%。 3月多地疫情反复,居民购房意愿有所回落,房地产销售继续承压。 今年以来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支持房地产政策,预计房地产市场销售、投资有望在下半年企稳。 出口仍保持韧性但动能放缓。 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3.0%,较去年四季度放缓10.3个百分点。 4月出口增速回落至3.9%,为2020年7月以来的最低值,进口总额与去年持平。 这主要受国内疫情防控趋严导致内需偏弱、港口拥堵使得报关延迟、以及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对进口需求形成压制等因素影响。 随着海外加快复工复产,中国出口对海外的替代性作用有所下降。 叠加去年高基数效应,我们预期今年中国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 但全球经济仍处复苏之中,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依然强劲,中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韧性。 宏观政策方面,一季度公共财政收入6.2万亿元,同比增长8.6%,财政收入运行总体平稳。 一季度公共财政支出达到6.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已完成今年预算的23.8%,进度比去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在一季度加速发力,较去年同期提升近5,000亿元。 截至3月末,全国地方新增政府专项债近1.3万亿元,完成全年额度3.65万亿元的35.6%,发行进度较往年同期明显加快,其中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占新增专项债支出的65%。 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到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财政支出是推动基建投资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专项债加速发行的背景下,基建投资将继续修复,稳定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方面,4月15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 此次降准幅度略低于之前0.5个百分点的市场预期,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当前国内流动性供给已较为充裕,近期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已显著低于逆回购利率;第二,信贷堵点主要来自于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带来的融资需求偏弱,单纯加大货币供给对需求端改善的边际效果有限;第三,我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但随着发达经济体加快收紧货币政策,我国相对的政策空间也有所缩小,央行在助力经济稳增长的同时,也需要努力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汇率和国际收支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