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安信证券-虹软科技-688088-业绩短期承压,智能汽车业务即将迎来收获期-220430

上传日期:2022-05-01 09:37:10 / 研报作者:赵阳夏瀛韬 / 分享者:1005672
研报附件
安信证券-虹软科技-688088-业绩短期承压,智能汽车业务即将迎来收获期-220430.pdf
大小:305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安信证券-虹软科技-688088-业绩短期承压,智能汽车业务即将迎来收获期-220430

安信证券-虹软科技-688088-业绩短期承压,智能汽车业务即将迎来收获期-220430
文本预览:

《安信证券-虹软科技-688088-业绩短期承压,智能汽车业务即将迎来收获期-220430(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信证券-虹软科技-688088-业绩短期承压,智能汽车业务即将迎来收获期-220430(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4月28日,虹软科技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以及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3亿元,同比下降16.12%;实现归母净利润1.41亿元,同比下降44.0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97亿元,同比下降50.83%。

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6亿元,同比下降9.39%;实现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下降55.8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14亿元,同比下降66.32%。

■下游扰动叠加转型期阵痛,2021全年业绩承压收入端,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3亿元,同比下降16.12%。

分业务来看,1)智能手机视觉业务实现营收5.21亿元,同比下降13.02%,主要系公司部分原有客户的出货量出现下降,叠加行业集中度提升导致下游更加强势。

2)智能驾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010万元,同比下降69.54%,主要系公司前装业务尚未放量,而后装业务出现需求波动叠加产业链芯片紧缺。

毛利率方面,2021年公司实现毛利率91.85%,同比上涨2.28pct,主要系智能汽车后装业务营收下降,高毛利的智能手机视觉业务占比上升至93.42%,从而提高了整理毛利率水平。

费用率方面,受制于收入规模的下降,以及对于智能汽车、屏下等业务的持续投入,公司2021年研发费用率较去年上升约9.2pct,达到47.17%,且管理、销售费用率也有所增加。

利润端,由于整体收入下降,加之费用率对于盈利能力的挤压,公司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1亿元,同比下降44.0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97亿元,同比下降50.83%。

■2022Q1环比有所改善,或将度过至暗时刻2022Q1,公司业绩仍持续承压,现实营收1.36亿元,同比下滑9.39%;实现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下滑55.86%,但环比来看,降幅已有所收窄。

展望2022年,一方面,智能手机业务作为公司的立身之本,有望在22年迎来荣耀等新客户的收入放量,且公司积极进行横向拓展,已在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上实现量产落地并出货。

另一方面,公司智能汽车业务中,岚图、长城项目部分车型已实现量产出货,有望于2022年上半年贡献计件收入,实现从后装向前装的战略转型。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公司或将度过至暗时刻,有望在今年迎来拐点。

■智能驾驶前装业务顺利推进,即将迎来收获期根据年报披露的信息,公司的智能汽车业务虽然在业绩上尚未有明显的贡献,但仍在2021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从合作车厂来看,当前公司前装量产定点项目涉及长城、长安、长安新能源、吉利、一汽奔腾、一汽解放、上汽乘用车、合众、理想、东风岚图、本田、东风日产等车厂的多款量产车型,数量较2021Q3进一步增加。

从合作内容来看,公司在定点项目中所提供的方案不仅包括了针对舱内的DMS、OMS、FaceID、手势控制、TOF手势、视线追踪,还包括了针对舱外的AVM、BSD等,可触达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打开。

目前,公司前装业务中,岚图、长城项目部分车型已实现量产出货,即将迎来收获期。

远期来看,我们看好公司在智能汽车尤其是智能座舱的领域中,延续此前在智能手机领域的优势,依托稳定的产业链基础、可靠的工程化落地能力,以及先进视觉算法,在汽车智能化的浪潮中,实现增长动能切换。

■投资建议:公司以视觉AI算法为核心,深耕智能手机摄像技术,并围绕手机拓展屏下业务,以及通过技术外延切入智能汽车赛道,“1+2+N”战略后续成长逻辑清晰。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7.22/9.09/11.8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3/2.52/3.75亿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考虑到公司纯软件的商业模式,我们采用PS进行估值,给予6个月目标价32.0元/股,对应2022年18倍动态市销率。

■风险提示:1)公司新业务开展不及预期的风险;2)公司核心技术迭代速度不及预期的风险;3)智能手机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4)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