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证券-宏观点评:报告滞胀的内核是通缩,仍可能小步慢跑地宽松-220417

《华安证券-宏观点评:报告滞胀的内核是通缩,仍可能小步慢跑地宽松-220417(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安证券-宏观点评:报告滞胀的内核是通缩,仍可能小步慢跑地宽松-220417(7页).pdf(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1.降准:央行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 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 2.定向降息:根据财联社报道,近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鼓励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10个基点(BP)左右;这一要求应并非强制,但做出调整的银行或将对其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有利。 核心结论:全面降准25bp+定向降准50bp,幅度克制,不及市场预期,可能出于流动性充裕、政策空间、外围环境等考虑。 政策体现结构性和疫情纾困特征,短期对需求拉动有限,警惕资金空转和借新还旧。 央行提及关注物价和内外均衡,但我们认为剔除原材料成本的物价表现持续为CPI通缩+PPI通胀,“滞胀的内核是通缩”,指向总需求较差,后续货币仍可能小步慢跑地宽松,测算表明最快本月LPR可能下调(3.8+0.5+其他≈5bp),若未下降,后续窗口仍在;MLF仍有调降可能,时点待观察;后续降准总空间可能还剩310bp、全面降准空间更加有限,降准步长也可能调整为25bp。 本次降准预计对权益利好,但幅度有限;对债市中性,警惕后续利率上行。 降准符合近来高层政策引导和市场预期。 近来高层会议频繁提及货币政策主动应对,降准符合政策引导和市场预期。 4.6国常会指出“要适时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4.13国常会、4.14央行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指出“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叠加外有地缘政治风险扰动,内有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政策需加码以稳增长,本次降准符合市场预期。 降准幅度克制,不及市场预期;应是出于流动性充裕、政策空间、海外环境等考虑。 全面降准25bp+定向降准50bp,幅度克制,叠加央行未下调MLF利率,银行存款利率的“定向降息”幅度也较有限,总体不及市场预期。 就央行降准来说,与过往大多50-100bp的调整幅度先比,全面降准25bp幅度较小;就“定向降息来说”,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类似于变相定向降息,但本次力度有限。 一是针对中小银行,二是并非强制。 与2021年6月存款自律上限优化后,大部分银行中长期存款利率降30-60bp相比,本次调整虽能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但幅度不及去年。 幅度克制主要有以下考虑:1.DR007维持在7天逆回购利率下方,当前流动性已处于合理充裕水平。 2.留用空间。 近几次降准时,央行均表示“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隐含存款准备金率下限可能在5%左右。 因此2021年12月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隐含后续降准总空间可能为340bp;而本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准备金率为8.1%,空间进一步压低至310bp,且全面降准的空间可能要更低。 3.央行称关注“物价”、“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兼顾内外均衡”,面临美联储加息缩表加速,5-6月份可能连续加息且幅度可能50bp,中美利差倒挂等情况,考虑稳定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央行选择“小步慢跑”。 小幅宽松,作用几何?偏结构性和疫情纾困,对实体经济拉动有限。 虽然降准幅度较小,但如果叠加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率,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操作综合看,近期货币政策多措并举,结构性特征加强。 因此总体看,本次降准有助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特别是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对冲疫情负面冲击,稳定实体经济,实现稳增长。 不过,鉴于实体融资需求仍差,疫情对经济造成压制,预计短期降准对实体的纾困作用大于内需提振。 在流动性宽松,实体融资需求较差的时期,更需警惕资金空转和借新还旧,这可能也是央行没有进行一次性更大力度宽松的内在考虑。 如何理解关注物价稳定?剔除原材料成本,我们长时间面临CPI通缩、PPI通胀的局面,“滞胀的内核是通缩”,因此预计宽松窗口仍未关闭,后续可能小步慢跑地宽松,再降准降息可期。 尽管此次央行提出了对于物价、海外货币政策的关注,但我们认为“滞胀的内核是通缩”,再降准降息窗口仍未关闭,不过会小步慢跑。 1、国内物价到底有多大压力?我们测算剔除原材料成本,国内为CPI通缩、PPI通胀,“滞胀”的本质是通缩。 去年以来的国内通胀压力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端,与疫情错位造成的供需错配、国内能耗双控以及今年以来的俄乌冲突有较大关系。 如果以剔除原材料成本来衡量,可能更直观反映当前国内的需求水平和物价压力。 我们将PPI、CPI中的原材料成本影响剔除后,减去12月均线,大于0代表通胀,小于0则代表通缩。 以剔除PPI上游行业对PPI的同比拉动代替剔除原材料成本影响、以剔除水电燃料、家用器具、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用燃料、通信工具对CPI的同比拉动代替剔除原材料成本影响,将剔除原材料成本影响后的PPI和CPI划分为四种经济周期,即CPI与PPI均通胀、CPI与PPI均通缩、CPI通胀PPI通缩、CPI通缩PPI通胀。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发现,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PPI通胀,2020年4月至2022年2月中除2021年10月至2021年12月三个月,CPI均处于通缩时期。 可以认为目前总体处于PPI通胀而CPI通缩的时期,CPI通缩代表目前消费端仍然疲弱,PPI通胀说明除去生产端原材料涨价的因素,价格向工业下游发生了传导。 合理推测,如果把疫情和俄乌冲突之下蔬菜和粮食价格的上涨从CPI中进一步剔除,CPI表征的需求侧可能进一步走弱。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胀”不能通过紧缩来解决,而实质上代表中国总需求的不足,需要政策宽松提振实体经济。 2、历史上看,剔除原材料成本的CPI通缩PPI通胀期,总体经济增长较低迷,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投资较好,消费更差。 政策层面,表现为宽货币、紧财政、紧信用。 然而,在当前情况下,政策需“稳字当头”,宽货币窗口未关闭,财政也需加快支出和投放,从而实现宽信用;稳增长落在扩基建、稳地产、促消费等方面。 3、降准之后可能还有降息,货币政策小步慢跑。 降准之后可能还有降息,货币政策小步慢跑。 1年期LPR利率有望下调5bps;仍有调降MLF利率的可能性,时间点待观察;后续降准幅度可能调整为一次25bp。 结构性通胀通缩的背后体现的是外有俄乌冲突、内有疫情反复对经济供需面的扰动,而实体需求仍差,需要政策进一步宽松以稳增长。 对外,尽管中美利差倒挂对汇率、国际收支平衡、资本外流有一定的压力,但如果国内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那么同样会对上述问题造成拖累。 当前,消费仍弱、地产低迷、疫情对Q1和Q2的经济冲击较大,后续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仍要围绕稳就业、稳增长展开。 因此,我们维持此前报告《降准要来,然后呢?——4.13国常会解读》中的观点,即2021年以来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负债端降的成本仍余3.8bps的空间,叠加这次降准可能再释放0.5bp左右空间,银行存款利率上限下调也会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意味着最快本月1年期LPR可能调降5bps,若未降,后续空间也在。 此外,后续MLF仍有调降可能,时点待观察。 在美联储加速紧缩,中美利差倒挂的情况下,后续货币政策更可能小步慢跑,留有空间,降准幅度也可能调整为一次25bp。 降准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股票利好偏短偏弱,利率可能震荡后上行。 前期报告《降准要来,然后呢?——4.13国常会解读》中我们梳理历史规律,发现降准利好股债,但股好于债,创业板表现最优。 对于本次,鉴于降准幅度总体不及预期,预计对股票市场偏利好,但提振有限,若未来要持续上涨,可能需要诸如海外风险释放到位、国内经济数据好转、地产迎来拐点、更强的政策宽松幅度等事件的进一步提振;由于债市通常提前反应降准预期,降准不及预期可能带来债市调整压力,预计利率短期震荡,后续将趋于上行。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超预期,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