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利率债周报:“六问”财政与基建-211204

《中泰证券-利率债周报:“六问”财政与基建-211204(2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利率债周报:“六问”财政与基建-211204(21页).pdf(2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投资要点本周思考:近期路演交流中,投资者普遍对于明年财政发力和节奏前置的预期较高,但一些判断可能也存在预期差。 我们总结了较有代表性的六个问题,供投资者参考。 积极财政还有多少期待?2017年以来,“积极财政”的内涵已经从“量”转变为“质”,不再等同于大搞基建,而应该是“可持续性、保障战略优先性、提升效率”的组合。 赤字率还会高于3%吗?赤字率大概率回归3%,主要是基于预算纪律和预期引导的需要。 但在预算执行中,实际赤字率通常明显高于预算赤字率,3%并非硬性约束。 今年财政有多少“余粮”?中性假设下,“两本账”合计,今年预算收支基本平衡。 即使放松假设,比如预计11-12月政府性基金支出进度不及预期,导致政府性基金超收超过1.6万亿,扣除调入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后,能够结转下年的资金规模可能也只有几千亿,低于预期。 结转结余重要吗?从赤字角度看,结转结余对广义预算支出影响越来越弱。 同时,作为存量概念,今年结转结余和明年预算支出没有必然关系。 明年地方债怎么发?预计2022年地方债总供给为6.9万亿元,较今年(预计7.4万亿元)有所下降。 综合考虑专项债项目审核和资金监管并未放松,今年专项债资金存在沉淀等因素,明年地方债发行节奏较温和,一季度供给压力可控。 财政前置能否拉升基建?尽管基建发力托底经济的需求迫切,但参照2019年,明年财政前置对于基建的实际拉动效果可能同样低于预期,原因包括:城投债务融资约束明显放松,预算外支出难发力;基建投资回报不断下降,制约专项债使用效率;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可能给明年地方财力带来滞后冲击。 本周利率市场复盘:一级供给上升,招标情绪转冷。 本周利率债总计发行5956亿元,其中国债2340亿元,地方债2657亿元,政金债958亿元,本周净融资量为4925亿元,较上周增加1897亿元。 下周利率债总发行量预计降至1740.76亿元。 一级市场招标情绪低落,口行债各期限除3Y均下降;农发债各期限全场倍数全线下滑;国开债各期限除1Y则全线下降。 国债、国开债收益率全面上行。 从全周来看1Y、3Y、5Y、7Y、10Y国债收益率分别上行1.2BP、6.9BP、7.9BP、4.7BP和5.0BP。 国开债各期限收益率也呈相同的全面上行走势,1Y、3Y、5Y、7Y和10Y国开债收益率分别上行1.4BP、5.1BP、5.5BP、2.9BP和2.5BP。 国债、国开债期限利差继续走阔。 本周国债10Y-1Y期限利差走阔3.8BP至61.51BP,曲线陡峭化;国开债10Y-1Y期限利差走阔1.1BP至73.71BP,曲线陡峭化。 10Y国开债隐含税率较上周下降,处于1.1%历史分位数的低位。 高频跟踪:高炉开工率持续走低,大宗商品价格涨跌不一。 生产方面,高炉开工率持续走低;国内PTA开工率下降4.45%至73.71%;汽车轮胎开工率下跌;主要钢厂螺纹钢产量周环比上涨1.85%;涤纶长丝开工率环比下跌6.60个百分点。 需求方面,商品房成交面积小幅回落,土地成交规模环比下降,土地成交溢价率环比上升至3.36%。 汽车销量均环比上升,螺纹钢、线材、热轧板库存普降。 进出口指数有涨有跌。 价格方面,肉类价格普遍上涨,蔬菜水果价格回落。 工业品价格涨跌不一。 LME铜、LME铝期货收盘价分化。 国内方面,Myspic综合钢价指数环比上涨0.06%,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下降0.99%;国产铁矿石价格指数回升0.15%,进口矿价格指数环比上涨2.93%。 水泥价格指数较上周环比下降1.42%。 资金面:资金面宽松,资金价格下行。 本周R007和DR007分别下降28.5BP、21.3BP至2.16%和2.05%。 周一、周二,资金利率抬升,R007和DR007分别升至2.81%和2.40%。 周三,R007和DR007分别下降55.2BP和30.4BP。 周四,资金利率持续回落。 周五,DR007低于7天OMO利率15.3BP,显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 本周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量均值4.84万亿元,较上周4.95万亿的水平继续下降,夜回购成交量占比均值82.77%,与上周相比下降3.64pct,显示债市加杠杆情绪减弱。 本周同业存单发行量为3009亿元,较上周上升2353.9亿元;净融资额为-35.2亿元,较上周增长205.9亿元。 各期限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多数下降,其中3M、6M和1Y同业存单期限发行利率分别下降0.3BP、4.2BP和4.1BP,1M业存单期限发行利率上升15BP。 下周预计有5781亿元存单到期。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宽松不及预期,宽信用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