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全球产业策略系列报告:独角兽十问十答系列2,激光雷达头部企业~Innovusion图达通-220407

《中信证券-全球产业策略系列报告:独角兽十问十答系列2,激光雷达头部企业~Innovusion图达通-220407(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全球产业策略系列报告:独角兽十问十答系列2,激光雷达头部企业~Innovusion图达通-220407(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Innovusion图达通成立于2016年,是领先的图像级激光雷达供应商,在硅谷、苏州和上海设有研发中心,在宁波和武汉拥有制造基地。 公司聚焦高性能1550nm激光雷达的研发生产,针对车端和非车端两大领域,主要有三款硬件产品:1)长距前向雷达Falcon为蔚来ET7的标配,并随着ET7上市已正式量产,同时也将适配蔚来NT2.0平台全系车型;2)非车端产品Jaguar:应用在高速公路、高铁、轻轨、车路协同等场景;3)新产品为中短距补盲雷达Robin:今年1月发布,公司预计在今年底量产。 公司还开发了感知软件算法PerceptionSoftware,可以和硬件相结合,供应中小车企以及非车端的客户。 公司车端合作伙伴包括蔚来汽车和均胜电子等,车路协同领域合作伙伴包括百度、挚途和思卡等企业。 2021年8月图达通完成6600万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泰君安、顺为资本、蔚来资本以及淡马锡等。 我们就3月30日与公司CFO樊鹏的电话会交流后,结合公司介绍情况汇总为十问十答。 ▍Q1: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公司认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包括:1)在技术上具备领先性,基于对客户需求及时间节点的理解,公司选择了1550nm激光加二维扫描的技术架构,获得了市场验证,也是行业当下最主流的高性能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目前只有公司和Luminar选择该方案,从视场角、精度、线数、点云数量的综合表现都相对领先。 2)深度商业合作关系,蔚来NT2.0平台全系车型将标配公司产品,与公司进行了深度绑定。 随着Falcon的推出,客户开始积极与公司探讨下半年定点的可能性。 现在国内很多车型都在招标第二批的激光雷达,公司都在积极地参与。 国外车企量产时间表比较慢,但他们对高性能激光雷达的必要性理解也很深入,所以公司在国外的进展也不错,但是公司预计量产可能会到2023甚至2024年。 3)同时具有硅谷DNA和中国背景,两位联合创始人在2014-2016年期间是百度自动驾驶硬件团队的负责人,对行业有深度了解,CTO李义民曾经在2012年参与Velodyne的创业,是激光雷达发展最前沿的探索者。 创始人兼具美国创新基因和中国执行力,公司认为在未来3-5年,中国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很有可能领先全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同时具备两边的优势非常重要。 ▍Q2:公司目前的客户落地情况如何?有哪些海内外代表客户?公司围绕1550nm图像级激光雷达做了两大块业务:1)车端:乘用车方面,公司的Falcon激光雷达成为蔚来汽车在3月正式上市的车款ET7全系标配,每辆车配置1台。 Falcon在2月份实现量产,进行小规模交付,目前具备每月交付1万台激光雷达的产能。 新产品Robin为中短距补盲雷达,可以集成到车辆的侧翼板、前灯、尾灯或保险杠上,公司在接下来12个月,继续投入Robin产品的完善以及Falcon产品的改进。 商用车领域公司也已经签下数个定点。 2)非车端:第一代激光雷达产品叫Cheetah,经过升级后命名为Jaguar,现在已经到了第三代JaguarPrime。 Jaguar完成了全国20多个城市的试点项目布局,并和百度、挚途、思卡等车路协同领域领先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同时也积极布局高速公路、高铁以及轻轨等应用场景,车路协同领域的商业模式类似于总包商,公司把产品卖给总包商,然后由他们集成各种软硬件之后再供货给终端用户,包括国内的交通局、高速公路、地铁公司等。 公司也可以用车端Falcon积累的成熟供应链和产品反哺非车端应用,公司认为在非车端今年会取得更大突破。 ▍Q3: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如何?公司认为今年是激光雷达真正上车的第一年,随着汽车电动化以及智能化的趋势所带来的激光雷达渗透率提高,公司认为到2030年,车端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可达400多亿美元,其中40%左右会来自中国市场;非车端,如车路协同或高速等场景,有100亿美元的市场潜力。 ▍Q4:公司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是怎样的?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有几个重要的维度:1)激光雷达测距原理:目前的两种主流包括,ToF和FMCW,公司选择目前比较成熟的ToF技术,利用光传播的时间来进行测距,因为光速是恒定的,可以准确测量距离。 FMCW调频连续波测距,利用光的频率来探测前方障碍物的距离。 公司判断FMCW还远没有达到成熟水平,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进入商业化阶段,目前有一两家境外企业在探索FMCW技术,但它的产品离商业化和上车还有比较远的距离。 2)光源和光源波长:选择什么光源真正决定了测距距离的差别,目前主流波长是905nm和1550nm。 905nm波长离可见光较近,短板是在路上使用的功率较低,导致探测距离较难提升,但905nm在测绘领域已非常成熟,尺寸比较小、功耗比较低、成本较低、供应链较成熟,可用在一些对探测距离要求不高的场景,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刚开始做激光雷达时选择了905nm,这样他们在光源方面的投入可以较少。 1550nm波长离可见光比较远,不伤眼睛,可用安全功率比较高,激光探测距离更远,同时激光光束集聚性较好,亮度也较高。 公司对905nm和1550nm波长的光源技术掌握都很成熟,但在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前向主雷达的选择上,选择了1550nm波长。 3)扫描方式和产品架构:机械式雷达由于架构设计天然具备360度视场角,可以满足L4、L5对视场角的要求,但混合固态激光雷达也能做到360度视场角覆盖,现在已经有很多车企的解决方案通过多个混合固态雷达的组合实现L4、L5级别的视场角覆盖。 在混合固态激光雷达路线中,按扫描方式和产品架构又分成了三种。 一种是以公司为代表的,一个光源+两个光学器件组成的二维扫描方式;另一种是以多激光器+一个镜子组成的一维扫描方案;第三种方式是多个光源+多个镜子组成的微振镜方案,但它用的镜子与前两者不同,是很小的镜子,所以称之为微振镜MEMS。 此外还有一个旋转棱镜方案,是大疆的子公司Livox览沃在做。 固态扫描方式有Flash和OPA:Flash激光雷达的扫描方式虽然成本比较低,可靠性也不错,但缺点是它的原理导致能量散失较严重,所以测距能力很差,因此公司认为这个技术不适合作为长距主雷达。 它的原理导致把光分散到了一些不需要的地方,需要每次打出很多光子形成一个面的覆盖,等于把能量浪费了,结果就是远处的光收不回来。 OPA雷达离成熟还比较远,目前美国有Quanergy,他把这种扫描方式应用到工业用中,如仓库内配送机器人,但距离应用到车上、以合理的成本达到较长探测距离还有一段时间。 理论上讲OPA雷达的上限是不错,但它目前技术上还不成熟。 总结,针对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大型量产车的前向主雷达这一应用场景,也是激光雷达的主要应用场景。 公司认为1550nm波长和二维扫描方式能够带来更远的探测距离和更精准的探测精度,公司产品探测距离能够稳定地达到250米以上,探测精度在0.03-0.06度,作为高性能激光雷达的选择成功上车。 ▍Q5:激光雷达中哪一部分门槛和成本较高?1)进入门槛:在四五年前大家进入激光雷达领域时,看重创始团队对激光雷达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判断错了一条技术路线的代价是走大概两到三年的弯路以及耗费上亿美元的研发投入。 2)技术门槛比较难的是两块:首先是光源的设计,1550nm波长的发光原理并不是新的东西,但是把这样的发光原理应用到激光雷达上比较难,最早期大家解决的是小型化问题,现在在解决工业化问题,例如散热稳定性和抗震等。 另外是扫描方案的设计,涉及到精密光学器件的排布,包括震动和转动的速度,设计不同的速度需要解决不同的工程化问题,包括精度等。 公司认为,以MEMS为例,技术并没有在相似的工业品上经过验证,存在一些部件掉落及散热的问题,公司之前考虑不要用MEMS这个方案,也是当时顾虑的一个主要原因。 3)成本上:1550nm波长激光雷达今年才刚开始应用,公司相对于供应商溢价能力较弱。 随着未来起量,会有更多供应商进入到这个领域,会帮助几个关键元器件成本下降。 相对于905nm波长的激光雷达来说,公司成本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于1550nm光源激光器较贵,整个产业链规模还不是特别大,所以还没能够实现真正的规模效益。 公司表示,1550nm波长激光器在过去各种应用场景加在一起,年产量二三十万台,但现在可能车端第一年有可能几十万台,把原来的市场规模翻倍,很快可能就会达到百万台,未来会达到千万台甚至亿台。 ▍Q6:公司产品ASP和margin水平如何?公司产品价格目前尚未公开,ASP应该比Luminar今年预测的价格要低一些。 从技术难点上来说,Luminar的激光雷达和公司用了类似的技术,公司跟Luminar的观点比较一致,不过在1550nm激光器需要使用的铟镓砷材料上,全世界范围内激光器供应商大部分都在中国,公司的成本相对于美国的同业公司较有优势。 ▍Q7:公司的生产合作和产线搭建情况?公司产能需要提前准备,生产线的搭建都是根据蔚来对今明两年销售量的指引去做,生产线搭建的时间大概是三个月左右,且预计第二条产线在今年7月投产,达到2万台/月产能,以备ET5和ES7的上市。 另外均胜电子是公司的一个供应商,和公司有数个合作,包括一些电子元器的采购,公司第一条生产线在早期请了均胜电子帮助,生产线的组装设备,也采购了均胜电子下属均普智能的产品。 公司未来希望扩展一些关键模组,如集成电路、电机等的开发生产,未来的投资方向也是在研发、供应链优化、产能搭建等领域。 ▍Q8:如何看待激光雷达过车规的问题?汽车行业的车规有两种,一种是国家统一标准,一种是各个车企的标准。 激光雷达现在没有国家统一标准,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可能是一个准入门槛,而各个车企也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标准。 未来几个技术路线的激光雷达企业,只要实现大规模上车,就可以认为是过了车企的车规认证。 从难度上说,公司认为机械式激光雷达几乎是肯定过不了车企的车规;而一维扫描方面,公司也认为线束不多的比较容易过,因为法雷奥已经过了,但拭目以待高线束的能不能过,64线以上的一维扫描激光雷达目前没有过车规,有两家在做,可能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看到结果;MEMS的方案,速腾表示已经过了。 ▍Q9:像Ibeo等固态激光雷达厂家,公司认为他们量产应用大概是什么时候?Ibeo属于固态雷达当中的Flash方案,公司认为,该方案虽然有一些缺陷,但可能实现起来相对容易,所以一两年之内能够量产也能够理解。 但Flash雷达的原理导致探测距离不会远,现在发布的产品的探测距离应该是100米以内;而对于OPA和FMCW,公司认为,还有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尽管有理论上的一些优势,但激光雷达的生产是多维度的,不是因为固态解决了稳定性,就是正确的方案,必须要在性能、供应链、性价比等维度上都要领先,公司认为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等到部分技术的成熟,届时才能判断是否适合长距前向雷达的解决方案。 ▍Q10:公司的融资情况?公司从2017年完成高榕资本作为领投方的种子轮后,不断得到产业和战略投资方的认可和支持,历史上合计募集金额约3亿美元。 2021年8月完成6600万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泰君安、顺为资本、蔚来资本以及淡马锡等。 ▍风险因素:公司激光雷达软硬件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公司车端和非车端客户拓展不及预期;智能驾驶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