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通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周报:CDMO、新冠产业链与消费型医疗仍是反弹主线-220405

《财通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周报:CDMO、新冠产业链与消费型医疗仍是反弹主线-220405(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通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周报:CDMO、新冠产业链与消费型医疗仍是反弹主线-220405(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目前医药生物TTM-PE29.2倍,比历史最低估值(20190131)的24.1倍高出21.2%;相对沪深300指数估值溢价135%,比20190131高出15.2%,但此轮下跌至20220211已经创出119%的相对估值溢价新低,行业配置价值凸显。 行业估值分化严重,CDMO、新冠产业链与消费型医疗仍是反弹主线低估值的细分板块,主要是受到医保政策高压的细分领域,估值弹性较小。 市场关注点依然在前期调整较多的CDMO板块、医药消费品(包括中药)、新冠口服药产业链与疫苗等。 头部CDMO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在70-80%,前期受到悲观预期影响而回调较大。 悲观预期包括:美欧新冠大流行冲击过后订单回流的预期、中美关系引发的产业链脱钩预期、美欧紧缩货币的预期(紧缩预期将影响海外药企的各项支出)、高估值引发的市场自行调整等。 目前从头部公司的合同负债和新建产能等情况看,2022年业绩增速预期并未下调,产业链长期向中国转移的逻辑没有变化,行业仍以震荡修复消化高估值为主。 消费型医疗行业,我们认为这一轮下跌估值已经见了历史大底,下跌的诱因仍然是国内疫情对短期消费力造成影响,我们坚信这个影响是短暂的。 同样,消费是受国外紧缩政策影响最小的板块,是确定性增长的低估值板块,有能力穿越牛熊。 国内创新药与CRO行业,随港股Biotech的大幅调整,行业优质公司已经逐渐显现出配置价值,但有可能底部停留时间较长,主要原因是受到国内新药审评政策和医保谈判政策影响较大,二级市场的大幅调整对一级市场投融资的影响还在传导中。 以中药为主的消费型医疗将走出长牛趋势中药在治未病、慢病调理与康复领域中的地位高。 在这一轮疫情中,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了中医药出海。 同样,世卫组织认为。 “中药能有效治疗新冠肺炎,降低轻型、普通型病例转为重症,缩短病毒清除时间,改善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临床预后;鼓励成员国考虑中国形成并应用的整合医学模式(中西医结合模式),有效管理当前疫情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大流行做好准备。 ”中药行业四个变化将持续应验:一是消费品化、医保的依赖性在减弱;二是不会大幅度集采降价,因上游涉及农业种植,中游药企如被大幅杀价,将影响上游农业种植积极性,不可取,从山东中药饮片等集采可以看出政策制定者是谨慎的;三是加速经典院内制剂产业化(中药创新药);四是医保适当倾斜(暂时不列入DRG、中药配方颗粒进入医保)。 重点关注公司CDMO、新冠口服药产业链:以岭药业、金城医药、君实生物、药明康德、博腾股份、凯莱英等;疫苗序贯接种:复星医药、智飞生物、沃森生物和康希诺等;消费型医疗:华东医药、爱博医疗、正海生物、康华生物、鱼跃医疗和美年健康等;中药消费品:同仁堂、中新药业、华润三九、福瑞股份、马应龙、健民集团、寿仙谷、佐力药业等;中药创新与配方颗粒:以岭药业、济川药业、红日药业、新天药业等;创新、自主可控与出海:迈瑞医疗、恒瑞医药、信立泰、楚天科技、新产业、亿帆医药和苑东生物等。 (排名不分先后)风险提示:国内疫情进程的不确定性风险、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的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