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证券-宏观专题报告:他山之石,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启示-220402

《西部证券-宏观专题报告:他山之石,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启示-220402(1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证券-宏观专题报告:他山之石,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启示-220402(11页).pdf(1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结论人民银行一直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随着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我们在本篇中梳理了日本利率市场化的背景、过程及其对金融体系产生的或有影响。 日本利率市场化背景:从二战后利率管控到70年代金融体系的弹性需求。 二战时期,为了应对由于外部制约和通胀压力,日本采取了一系列资本和金融控制。 战后,日本延续了严格的金融管控,甚至于1957年开始对银行信贷行为实施“窗口指导”。 1955年-1973年贸易盈余不断增加推升外储,在缺乏对冲工具的背景下日本国内流动性环境过于宽松。 此外,为应对第一次石油冲击,日本政府主导大量投资导致政府负债率攀高。 在此背景下,日本需要一个更有弹性的金融体系。 随着金融自由化发展,日本企业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日本开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市场利率。 但若想提高政策利率的效力,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市场利率传导机制,以使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的变化能够有效地传导其他各种利率。 放宽对各种利率的管制是第一步。 日本利率市场化过程:1977-1994年日本用15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流通,2年内完成中期国债利率、银行间票据利率市场化。 1985年推出货币市场存单开始启动银行存款市场化过程。 1991年完成贷款利率市场化,日本央行停止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2年后日本完成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最终在1994年日本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日本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利率市场化应关注银行体系盈利能力,且伴随着信贷结构优化,防止信贷过度集中于地产领域。 开启金融自由化进程后,日本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制造业贷款的占比则快速下降,这不仅推动地产泡沫、也为日后危机埋下伏笔。 《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利率不断调低进一步加剧了地产和金融资产过热局面,日本央行在1989年开始加息。 但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加息直接导致日本银行盈利能力快速下降。 经济增速放缓,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贷款质量迅速恶化、经济危机削弱债务人的偿贷能力、抵押品价值缩水、银行所持股权价值的下降,日本开始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 日本案例让我国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得了三点启示:1)利率市场化需要宽松政策环境以求对金融体系产生最小的影响;2)从银行的承受能力看,2018年以来在银行负债成本下降,带动银行息差回升,存在适当降低贷款利率的可能;3)人民银行通过MPA考核机制以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制造业、绿色、高科技、三农、小微等行业,而地产投向占比逐步下降。 风险提示:对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理解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