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量化打新系列报告之一:可转债抢权配售决策框架-220330

《光大证券-量化打新系列报告之一:可转债抢权配售决策框架-220330(1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量化打新系列报告之一:可转债抢权配售决策框架-220330(10页).pdf(1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自2018年以来,可转债的成交额、存量市值、发行数量逐渐攀升,成为重要的权益投资工具之一,且大部分时间可转债的上市首日涨幅为正,鲜有破发,市场逐渐形成无风险打新收益预期,进而形成抢权配售策略——在股权登记日前买入正股获得转债配售份额。 可转债抢权现象明显以可转债优先配售的股权登记日为界,我们发现股权登记日(含)前3天正股平均有明显上涨。 股权登记日前一天上涨最明显,可能是公司发布提示公告所致。 股权登记日后两天正股有比较明显的下跌。 抢权配售决策框架预期正股下跌风险:我们把股权登记日前的正股上涨幅度作为持有正股的预期下跌幅度,结合参与配售所需购买正股资金量,计算参与配售的潜在风险。 预期可转债上市首日收益:以股权登记日前最近上市的10只可转债首日涨幅作为该次可转债首日收益估计值。 期望收益:一手可转债的预期上市首日收益-预期正股下跌风险实际收益:一手可转债的实际上市首日收益+(股权登记+1日)正股价值波动期望收益对实际收益有明显的分类预测效果,期望收益>0元的样本实际收益明显较高。 抢权配售策略结论对于未持有正股的抢权配售投资者,若期望收益过低可考虑放弃抢权。 对于持有正股的股东,如果观察到近期转债上市首日涨幅低迷,且股权登记日前正股上涨较多造成期望收益下降,可考虑先卖出正股再买回的价差策略,放弃优先配售。 风险分析:报告结果均基于模型及历史数据,模型存在失效的风险,历史数据存在不被重复验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