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三利谱-002876-2021年年报点评:合肥满产叠加新线放量,2022有望稳步增长-220318

《中信证券-三利谱-002876-2021年年报点评:合肥满产叠加新线放量,2022有望稳步增长-220318(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三利谱-002876-2021年年报点评:合肥满产叠加新线放量,2022有望稳步增长-220318(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3.04亿元,同比+20.94%,归母净利润3.38亿元,同比+188.91%,扣非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同比+218.85%,主要受益合肥产能满产,龙岗产能爬坡,同时产品结构优化。 展望未来,作为国产偏光片领域的龙头,公司产能布局领先,预计未来三年产能翻倍奠定成长根基,且产品结构有望优化升级,同时受益于下游面板行业国产替代的需求,未来成长性及确定性较强,维持“买入”评级。 ▍合肥产能释放叠加龙岗产能逐步放量,公司2021年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21%/189%。 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3.04亿元,同比+20.94%,归母净利润3.38亿元,同比+188.91%,扣非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同比+218.85%;毛利率为24.99%,同比+7.63pcts,公司营收及毛利率持续增长,主要系:产线方面,2020年6月合肥产线满产后,良率提升同时满产满销,光明、莆田产线均处饱和状态;产品方面,2021年需求景气下,部分产品售价有所提升,同时公司进口原材料占比较大,人民币升值下,材料成本有所下降。 费用端来看,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0.76%/3.03%/-0.02%/4.48%,分别同比-0.70/+0.56/-1.41/-0.11pct,费用率显著下降同比-1.66pcts。 收入增长费用严控影响外,公司根据2021年新收入准则将销售商品相关运费计入营业成本,使得销售费用率显著下降,人民币升值情况下,汇兑受益增加使得财务费用为负;往未来看,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销费用有望稳定低位。 公司Q4单季度营业收入5.40亿元,同比-8.50%;Q4单季毛利率为24.64%,同比+0.99pct,环比+1.06pcts;归母净利润0.60亿元,同比-7.70%;扣非归母净利润0.47亿元,同比-21.93%,主要系下游需求疲软使得龙岗新产线爬坡节奏有所放缓。 展望2022年,偏光片价格预计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公司预计龙岗线有望于22Q2满产,公司业绩有望保持稳健增长。 ▍新增产能放量+产品结构优化,公司业绩持续上行。 公司为国产偏光片龙头,2020年市占率3.83%。 1)产能大幅增长:公司2021年偏光片产销量分别为2507/2251万平方米,分别同比+31%/21%,目前已陆续满产6条产线,1条爬坡,2条自建。 聚焦小尺寸的龙岗产线设计产能为1000+万平米/年,2021年已量产爬坡并实现营收0.61亿元,预计22Q2满产;聚焦车载的莆田二期产线设计产能800~1000万平米/年,预计22年6月主厂房交付后试车爬坡;布局超大尺寸TV的合肥二期设计产能为3000万平方米/年,预计2024年初爬坡。 公司扩产速度行业前列,我们测算2021-2025年公司投产的有效产能面积将由2820万平方米/年增加至7320万平方米/年,三年产能有望翻倍+。 2)产品结构优化:公司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未来三年重点布局中高端手机/IT/车载用偏光片,稳定盈利能力。 技术研发看,公司持续研发投入,2021年研发人员同比+121%,占比+5.37pcts,自研技术行业领先,目前115μm柔性AMOLED用偏光片部分客户测试通过,同类产品在穿戴应用上2021年已大批量量产,2022年有望导入OLED手机;超高耐久的车载染料系偏光片在多家客户实现量产;产能结构看,随龙岗、莆田新线放量,我们预计公司中高端手机/IT/车载营收占比将显著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有望推动其综合毛利率由2021年的25%上升至2024年接近30%,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3)成本管控严格:固定投资方面,公司采用低成本自主建线策略,显著降低产线投入及单位折旧成本;材料成本方面,公司将合肥二期调整为1720mm宽幅生产线,使43/55/65寸裁切利用率提升同时原料成本下降~10%。 目前公司下游客户涵盖全球领先面板厂商及手机模组厂商如京东方、TCL华星、惠科、深天马、同兴达、合力泰等,有望通过深度绑定下游优质客户,享受面板国产化红利。 ▍员工持股计划落地,公司增长信心彰显。 公司2021年10月底发布《2021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