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首批金控公司设立获批点评:首批金控获批,民营和互联网平台纳入监管有望提速-220318

《中信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首批金控公司设立获批点评:首批金控获批,民营和互联网平台纳入监管有望提速-220318(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首批金控公司设立获批点评:首批金控获批,民营和互联网平台纳入监管有望提速-220318(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首批金控公司获批,金控监管迈出实质性一步。 以万向控股为代表的民营金控,以及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金控,有望被纳入金控监管行列。 配套制度——并表管理、资本管理、关联交易管理等有待进一步明确。 ▍事项:2022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于日前批准了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筹)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设立许可。 公告表示,下一步将“依法依规开展已受理企业的审批工作,稳妥有序推动其他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设金融控股公司”。 ▍首批金控公司获批,金控监管迈出实质性一步。 自201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就《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后,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2020年9月2日)、《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4号令,2020年11月1日)、《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备案管理暂行规定》(2021年5月1日正式施行)等规定,初步构建起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框架。 自2021年6月4日,央行受理首批申请以来,共5家公司申设金融控股公司。 北京金控等两家机构申请正式获批,标志着针对金控的持续监管正式进入实操阶段。 ▍配套制度尚待落地,更高层级制度有待完善。 根据央行2022年工作展望,要求“稳妥有序推动金融控股公司审批并开展持续监管”,我们预期2022年金控监管的配套制度有望加速落地。 4号令中,存在6项“另行制定”内容,特别是并表管理、资本管理以及关联交易管理的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央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翔连续两年就这一问题提出相关议案,建议“需要从更高层级推动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以适应现阶段开展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和持续监管的客观要求”,提案涵盖了建议厘清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建议加强针对金控公司资本、并表管理、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恢复处置、退出机制等重点问题监管;建议合理界定监管范围等内容(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zt/2022lh/taya/202203/t20220309_241213.html)。 预期随着金控监管各层级制度的逐步完善,金控监管将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民营金控和头部互联网平台纳入监管范围有望提速。 首家民营金控申请已获受理,尚未获批。 2022年1月30日,央行公告受理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招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申请。 若万向控股获批,则有望成为首家获批民营金控,其旗下布局包括保险、银行、第三方支付、信托、期货、租赁等业务,还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领域。 蚂蚁集团未来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将在不同程度上受金控监管的约束。 根据监管2021年4月12日约谈时提出的整改要求,蚂蚁集团须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健全风险隔离措施,规范关联交易。 根据4号令,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企业,实缴注册资本额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且不低于直接所控股金融机构注册资本总和的50%。 根据最严口径,蚂蚁集团旗下控股或实际控制金融机构注册资本约399亿元,则蚂蚁集团当前最低资本不得低于200亿元(蚂蚁消金若增资成功后为619亿元,则蚂蚁集团最低资本不得低于310亿元)。 2021年9月30日,蚂蚁集团通过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已增至350亿元。 另外需要考虑,蚂蚁消金承接小贷业务后,二者杠杆率差异带来的注册资本变动的可能影响。 更重要的是,蚂蚁集团具体如何并表、所需注册资本规模到底如何,配套制度——并表管理、资本管理、关联交易管理——落地后进一步明确。 蚂蚁集团不是孤例,头部互联网平台都将面临是否申设金控的问题。 根据4号令适用范围,符合以下情形的金融控股公司纳入监管:1)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境内非金融企业、自然人以及经认可的法人;2)实质控制两类或两类以上金融机构;3)实质控制的金融机构的总资产或受托管理资产达到一定规模,或者按照宏观审慎监管要求需要设立金融控股公司。 且4号令对金融机构的界定除包括商业银行、金租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等5类传统金融牌照外,还留下了“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机构”这一弹性空间。 因此,实质持有多张金融牌照或布局多项金融业务的头部互联网平台均需面临是否申设金控和界定纳入业务范畴的问题。 我们预计随着针对互联网平台的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这一议题也将被提上日程。 ▍风险因素。 监管政策趋严超预期;头部平台业务合规调整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