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证券-1~2月经济数据及3月15日MLF操作点评:后续经济数据或承压,政策宽松基调不变-220316

《东兴证券-1~2月经济数据及3月15日MLF操作点评:后续经济数据或承压,政策宽松基调不变-220316(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兴证券-1~2月经济数据及3月15日MLF操作点评:后续经济数据或承压,政策宽松基调不变-220316(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2022年3月15日,统计局发布2022年1-2月经济数据。 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市场预期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市场预期4.6%。 1-2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2.2%,市场预期5.3%。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1%,制造业投资增长20.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7%。 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499亿元,同比增长3.7%;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9.6%。 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63万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 当日,央行宣布以2.85%的利率续作2000亿中期借贷便利(MLF),期限为一年;还进行1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10%。 3月MLF到期量为1000亿,本次央行实施2000亿操作,超额续作1000亿。 核心观点:总体来看,除了地产开发和销售数据,经济数据全面、大幅超预期,生产端(工业增加值)持续向好,需求端(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社零)复苏势头也良好,外需(出口)仍然强劲,房地产行业仍在走弱(销售、土地购置面积数据均弱)、但地产投资增速3.7%也超出预期;当日,央行超额续作MLF,利率维持不变,市场降息预期落空。 债市收益率因此向上调整。 我们最关注的一点是,经济数据大幅超预期的表现看似与2月份低迷的社融数据背离,也与1、2月份高频数据有所背离。 首先经济数据其实和社融数据是不冲突的,社融反映的是融资端的结果,经济数据是社融数据的滞后项,滞后一两个季度左右,所以经济数据里投资、工业增加值、社零等这些都是社融数据的滞后指标。 此前社融数据虽然结构一直不太好,但从去年10月份开始同比数据就一路增长、持续在改善,今年2月份才出现了显著的回落,所以社融与1、2月份经济数据的“好”是不冲突的。 而经济数据与一些高频数据的背离,恰恰反映出1-2月份经济的超预期好转有待观察其持续性。 1-2月份经济数据超预期的原因,我们认为是低基数效应与前期稳增长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1)我们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以及社零增速使用三年复合增速剔除基数效应之后,结果是有所不同的,1-2月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社零的三年复合增速分别为4.6%、4.4%、2.4%、4.3%,增速环比分别变动-3.3%、-6.0%、-1.0%和-0.4%。 而公布的数据中1-2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制造业投资(累计)、基建投资(累计)、社零(当月)增速环比变动平均值分别为7.3%、7.4%、8.40%和5.0%。 显示需求端的修复可能并不如公布的数据那么亮眼。 生产端方面则显示复苏势头良好,1-2月工业增加值三年复合增速为7.9%,环比+1.7%,可能主要与出口持续强劲的支撑有关,我们看到出口交货值三年复合增速1-2月为10.5%,环比+2.2%。 (2)我们认为支撑经济数据超预期另一方面是因为去年11月、12月份稳增长政策的明显发力,货币政策是从去年11月开始陆续降准、降息打开了宽松的空间,财政政策去年一直没有发力,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也一直后置,直到年底11、12月份的时候才集中完成了年初额度,基建等项目才开始集中落地。 但1、2月份的数据没有体现出近期疫情加剧、疫情防控提升以及海外俄乌局势等事件的负面影响,且最拖累经济的地产端还在持续走弱,社融方面也是稳而难宽,所以我们认为3月份到二季度之前经济可能还是会承压。 然后我们来看MLF操作,15日央行进行了超额平价续作,3月降息预期落空。 我们认为有原因有二:全面超预期的经济数据是最直接和最直观的原因,即便剔除基数效应扰动,稳增长效果也是好于预期的;其次是俄乌局势升级之后资本外流加大、人民币开始出现贬值压力,而3月美联储加息确定性大,所以在政策上还是有所兼顾的,以及虽然经济数据大部分分项都在好转,但央行还需要持续观察经济复苏是否可持续,并且我们看到经济数据中最大的拖累因素是房地产,行业下行趋势不是货币政策能有效改善的,这或许使得央行认为当前不是最佳的宽松窗口。 但稳增长压力之下并不意味着降息窗口关闭,如果真的降息了的话,相当于短期内利好出尽,宽信用和经济复苏待发,不降息之后,短期来看疫情冲击持续,宽信用、高频数据企稳、经济复苏都尚未显现,离全年5.5%的经济增长目标还较远,因此宽松的货币环境助力稳增长的确定性依然较强,二季度前降息降准仍可期。 综上我们认为短期内债市调整有上限,短期内的调整是机会,不是风险。 风险提示:宽信用政策超预期,稳增长政策效果超预期,俄乌局势演绎超预期,疫情发展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