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浦银国际-2月中国宏观数据点评:出口结构性韧性将面临考验,增速已见放缓-220309

上传日期:2022-03-09 17:16:36 / 研报作者:林琰王彦臣 / 分享者:1002694
研报附件
浦银国际-2月中国宏观数据点评:出口结构性韧性将面临考验,增速已见放缓-220309.pdf
大小:772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浦银国际-2月中国宏观数据点评:出口结构性韧性将面临考验,增速已见放缓-220309

浦银国际-2月中国宏观数据点评:出口结构性韧性将面临考验,增速已见放缓-220309
文本预览:

《浦银国际-2月中国宏观数据点评:出口结构性韧性将面临考验,增速已见放缓-220309(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浦银国际-2月中国宏观数据点评:出口结构性韧性将面临考验,增速已见放缓-220309(6页).pdf(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出口韧性仍在,进口增速略有放缓。

2022年1-2月,出口(美元计)同比增长16.3%,高于市场预期(14.0%),低基数推动出口两年年均增速达到36.6%,年初出口仍有韧性。

2022年1-2月,进口(美元计)同比增长15.5%,低于市场预期(17.0%),进口两年年均增速为19.7%,进口增速略有放缓。

当前出口仍受全球复苏驱动,长期来看“稳出口”趋难。

新年伊始,全球疫情反弹并未拖累复苏进程,2022年1-2月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制造业PMI均维持扩张,多数G20经济体的制造业PMI也处于扩张区间,短期内全球复苏加快利好中国出口。

长期来看,地缘风险,叠加发达市场复苏见顶、新兴市场生产恢复所带来的需求减弱和竞争压力加大,都对中国出口带来负面影响,这正是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稳出口难度增大”(详情请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主动作为”,稳住的不只是增长》)。

中国对主要目的地的出口维持较快增长,但增速边际放缓。

2022年1-2月,就同比增速而言,中国对欧盟(24.0%)、南美(20.4%)、韩国(18.0%),美国(13.7%)、东盟(13.3%)、日本(7.4%)的出口维持较快增长,但增速(除东盟之外)边际放缓,较前期分别变动-1.7个百分点(欧盟)、-20.6个百分点(南美)、-9.4个百分点(韩国)、-7.5个百分点(美国)、1.3个百分点(东盟)、-1.2个百分点(日本)。

我们预计,伴随主要目的地PMI扩张趋势放缓、复苏动能减弱,中国对主要目的地的出口增速将出现回落,尤其是考虑到俄乌冲突长期化的可能性或将对欧洲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我们预计这种情况将导致中国对欧盟出口下滑。

主要消费品、高新技术产品、手机的出口额不低,增速边际放缓。

2022年1-2月,主要消费品(服装、鞋类、家具、玩具)出口额为519.5亿美元,为近五年来同期最高值,同比增速为9.1%,较前期回落3.8个百分点。

就同比增速而言,服装、鞋类、玩具出口较前期分别下降8.6、7.6和2.1个百分点,家具出口较前期则回升5.8个百分点。

2022年1-2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565.4亿美元)和手机出口额(232.1亿美元)均为近五年来同期最高值;就同比增速而言,高新技术产品(14.6%)和手机(1.2%)的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缓,较前期分别回落8.5和32.0个百分点。

全球疫情反弹,防疫物资出口大幅上行。

2022年初,全球疫情显著反弹,1月第四周新增确诊病例达到2,328.6万人,为单周历史最高值。

受此影响,中国防疫物资出口额显著上升:用于制造口罩的纺织制品出口达247.4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为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9%。

考虑到新变种病毒Omicron的传染性较高,叠加海外继续开放重启,我们预计防疫物资需求增加将带动短期内的中国防疫物资出口。

从进口结构来看,大宗商品和工业设备进口有所分化、整体回落。

就同比增速而言,大宗商品2022年1-2月的进口量增速出现分化:铜矿石进口量增长9.9%,较前期回升0.3个百分点;煤炭进口量降幅收窄,从前期(-20.8%)升至2022年1-2月的-13.9%;石油(-4.9%)和铁矿石(-0.2%)进口量出现负增长。

2022年1-2月,机床进口量同比增长2.2%,前期同比增速为负(-22.3%);煤炭进口量降幅扩大1.1个百分点至-4.6%。

“扩内需”带动的结构性需求缺口将支撑进口增长。

正如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我们认为“扩内需”将是中国经济见底回升的重要推动力,而固定资产投资将是内需中复苏较快的部分(相较于消费)(详情请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主动作为”,稳住的不只是增长》)。

在绿色经济和高端制造等基建投资带动下,我们认为结构性需求缺口将推动原材料和设备的进口。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