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通证券-70年代的白宫与联储:对话1970,大滞胀与当下的八点比较-220307

《财通证券-70年代的白宫与联储:对话1970,大滞胀与当下的八点比较-220307(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通证券-70年代的白宫与联储:对话1970,大滞胀与当下的八点比较-220307(17页).pdf(1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俄乌冲突之际,原油逼近140美元/桶,欧洲天然气单日上涨27%突破200欧元/MWH,各类农产品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行,令资本市场回想起有关1970年代大滞胀的灰暗记忆。 在此,我们回溯50年前的那段过往经历,历史与今天既有较多的相似,也有一定的不同:1)都曾对通胀持有过“暂时性”看法。 经历黄金60年代的低通胀、高增长,70年代社会普遍认为高通胀已经过去,通胀更多来自于工会、国际政治等非经济因素,货币政策无法抗衡成本型通胀,因此不接受以6%失业率为代价压制通胀。 当下社会则认为通胀来自于疫情供应链断裂、俄乌冲突等暂时性因素;但近期美联储货币政策观点已经部分转向谨慎,与过去不同,应对通胀的经验相比于此前也更为丰富。 2)美联储独立性需要重新审视。 70年代,伯恩斯受制于尼克松,此后,卡特总统任命威廉·米勒兼任财长和联储主席(美国历史上唯一)。 疫情期间,先有特朗普发表货币政策言论,干扰鲍威尔带领的美联储独立性。 后有拜登上台任命同为民主党的耶伦为财长——耶伦曾以“鸽派”联储主席著称。 四个人都支持货币宽松(MMT理论),美联储独立性需再审视。 3)两党为拉拢选民,展开福利竞赛。 70年代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首次进入对立状态,开启“驴象之争”,为了拉拢选民,竞相选择财政刺激。 民主党倾向于政府支出增加福利,共和党倾向于为企业居民减税。 本轮两党再次进入极端化对立局面,因此近年来轮番推动“大放水”与“大刺激”。 4)60年代总需求“大爆炸”后,白宫与美联储仍想经济再创高峰,过度强刺激推升“滞胀”。 60年代美国提出“伟大社会计划”(详见表1),叠加婴儿潮、美国财政冗余空间较大,使得美国出现了需求“大爆炸”。 刺激之后,7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下台阶压力,但白宫和联储对于美国经济“下台阶”普遍不认同,试图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促进经济重回高峰;二是社会各界将通胀成因归结为“暂时性、非经济”的工会、政治等因素,不赞同以失业和衰退为代价控制通胀,最终导致经济走向“滞胀”。 疫情时期,美国财政部多次向居民发放现金补贴,但总体需求相较于70年代没有婴儿潮、财政冗余空间较小,需求体量与当年有差别。 5)意料之外的总供给冲击。 70-72年粮食危机、73-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78-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 疫情时期+俄乌冲突,全球总供给承压,特别是油价、天然气、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可能使得大宗价格上涨持续时间更长,可进一步观察俄乌冲突对大宗价格影响的后续进展。 6)经济通胀压力较大。 70年代美国CPI超过10%,1978年石油消耗量甚至接近2017年,美国从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当前CPI达7.5%,创近40年新高,20年2月失业率仅有3.8%,逼近历史低点,在考虑到俄乌冲突,通胀压力可能比预想持续时间久一些。 7)政府仍想加码刺激经济力度。 60-70年代美国先后推出约翰逊“伟大社会”、福特减税、卡特减税,同期美联储大放水,持续刺激。 疫情时期,18年特朗普减税,19-21年美联储“直升机撒钱”大放水,20年财政巨额补贴。 但当前美联储态度逐步转向偏鹰派,拜登基建刺激计划阻力重重。 8)美元面临的趋势有所不同。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快速贬值,日元和马克升值产生输入性通胀压力;而本轮疫情后时代,美元指数持续走强,但后续关注人民币升值、中美关税给美国带来的潜在输入性通胀压力。 正文我们从白宫和联储的角度,对于1960-1980年间的美国政治、经济、政策制定进行全面复盘和分析,揭示大滞胀的原因与细节,详情如下。 风险提示:疫情扩散超预期、美联储紧缩超预期,俄乌冲突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