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证券-全市场科技产业策略报告第131期:Keep拟港交所上市,智能健身行业再梳理-220307

《安信证券-全市场科技产业策略报告第131期:Keep拟港交所上市,智能健身行业再梳理-220307(3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信证券-全市场科技产业策略报告第131期:Keep拟港交所上市,智能健身行业再梳理-220307(33页).pdf(3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写在前面:近日,Keep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若IPO成功Keep将成为国内“线上健身第一股”。 从2019年至今我们持续跟踪智能健身产业链的发展变化,发表多篇行业报告如《LCatterton加快健身行业全球布局,健身行业未来路在何处?》、《健身战“疫”-疫情下的健身产业,新需求开启新机遇?》、《从PelotonInteractive的发展看智能健身的产业逻辑》等。 本篇我们重点聚焦在Keep的发展情况、商业模式、核心数据等领域进行深度探讨,并对行业相关公司进行横纵深度对比研究。 ■行业概览:线上渠道拉动健身市场增长,中国线上健身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Keep招股书,中国健身市场的规模预计将由2021年的7866亿元增至2026年的1479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5%,高于全球(4.8%)增速。 从健身人群渗透率来看,中国21.5%、美国48.2%、欧洲41.2%,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 整体来看,线上健身市场是拉动中国健身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就中国线上健身市场来看,中国线上健身市场规模预计由2021年的3701亿曾至2026年的895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3%。 目前来看,线上健康食品板块占比超50%,在线健身会员及内容板块未来增长最快。 此外,渗透率来看,2021年中国的在线健身人群渗透率为45.5%,远小于美国的67.9%,未来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市场集中度将更高、专业性更强,且互动性更多的在线健身内容、与健身硬件有望进一步整合。 ■公司特质:自有品牌产品占据55%,智能单车+瑜伽垫销量中国第一。 Keep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健身服务,覆盖了用户的全健身周期,围绕健身用户的“吃穿用练”需求提供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 截至IPO前,公司共进行了九轮融资,总规模达6.5亿美元,知名风投云集如高盛、腾讯、GGV纪源资本、BAI等。 主营业务方面,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在线健身内容、智能健身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三大方面,三条业务线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协同的商业闭环。 2021年,公司平台会员渗透率已达9.5%;截至2021年底,Keep智能单车的销量中国第一;此外,公司也是2021年中国最大瑜伽垫品牌,市场份额达14.9%。 收入模式方面,公司营收主要有三大来源:1)自有品牌产品;2)会员与付费课程;3)广告和其他服务。 其中,自有品牌产品于2020年度及2021年前三季度分别实现营收6.37亿元和6.39亿元,营收占比保持55%以上;会员订阅及在线付费内容营收于2021年前三季度达到3.80亿元,同比增长52.5%;广告及其他收入于2021年前三季度达到1.40亿元,同比增长51.0%。 用户规模方面,2021年全年Keep平均月活跃用户(MAU)3440万,平台记录的用户积极参与锻炼次数约17亿次,按这两项指标计算,Keep是中国以及全球最大线上健身平台。 业绩表现方面,从营收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11.59亿元,同比增长41.30%;从毛利来看,公司毛利率保持40%以上,但公司战略性地增加了流量获取和品牌推广方面的支出,2021前三季度销售费用8.18亿,占同期收入的7成,导致经调整后为亏损6.96亿。 (数据来源:Keep招股书)■纵横对比:在线健身行业国内领先,与海外公司Peloton商业模式相近。 目前,根据灼识咨询调查,中国70.1%的健身人群知道Keep移动应用,Keep品牌在健身应用中的净推荐值最高。 海内外可比公司包括Peloton、舒华体育等。 从产品对比来看:1)智能硬件方面,Keep、Peloton产品分别占据市场价格区间低、高位,舒华体育产品种类多、价格区间大;2)线上订阅方面,Peloton价格水平高用户规模小,Keep价格水平低用户规模大;从商业模式来看,Peloton通过“软件+硬件+媒体”的模式构建健身生态体系,与Keep模式相近;从经营情况来看:1)收入规模:Peloton营收规模最大且涨幅明显,Keep营收逐年增加;2)盈利能力:舒华体育毛利润下降,Peloton和Keep毛利率均稳定保持40%以上;3)费用管理:Keep2021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超70%,研发费用率在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变现策略低于预期,核心技术泄露风险,未经授权访问、不当使用或披露该等数据风险,继续产生亏损及现金流出净额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