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中泰证券-策略周报:中小市值,2018年“市场基准线展望”-180101

上传日期:2018-01-02 14:32:58 / 研报作者:王晛赵坤2018年煤炭开采最佳分析师第2名
/ 分享者:1005690
研报附件
中泰证券-策略周报:中小市值,2018年“市场基准线展望”-180101.pdf
大小:804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泰证券-策略周报:中小市值,2018年“市场基准线展望”-180101

中泰证券-策略周报:中小市值,2018年“市场基准线展望”-180101
文本预览:

《中泰证券-策略周报:中小市值,2018年“市场基准线展望”-18010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策略周报:中小市值,2018年“市场基准线展望”-180101(8页).pdf(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投资要点  
        本周从  12  月  25  日-12  月  31  日共五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上涨  7.11,涨跌幅为  0.22%;深圳成指下跌  53.71,涨跌幅为-0.48%;沪深  300  下跌  23.75,涨跌幅为-0.59%;创业板综下跌  14.73,涨跌幅为-0.66%;中小板综指下跌  60.70,涨跌幅为-0.53%。
        一周市场策略点评:
        关于“港股市场”展望:2017  年我们写于  1  月  2  日-1  月  8  日的《重回资产配置视角,关注港股价值洼地》重点提示了港股在  2017  年的配置价值,当然不可否认,当时的部分逻辑仅能成为资金层面的逻辑支撑,在个股层面我们仍缺乏细节性方向,所以回顾  2017  年的港股市场我们亦很难在细节上盖棺定论。但是,展望  2018  年,我们认为  2017  年的主线逻辑在新的一年并未产生大的变化,即政策推动的资金流动性仍是主要内生增量。
        “H  股全流通试点”的博弈变化:从目前的市场解读来看,共性预期部分是  H  股的全流通试点类似于  2005  年的  A  股股权分置改革,预期效应是对当前的存量市场有着明显的激活效应(大小股东利益一致化、上市公司融资途径扩张)。对于这一点,从行为博弈的角度来看,确实对  2018  年的  H  股市场注入了新的流动性增量,但是我们认为实际效果并不局限于此,海外资金持续性入场将成为值得关注的新博弈方。
        乐观的基准线预期:所以针对  2018  年的港股市场,我们设置的基准线为:HSCEI,HLMS10  阶梯上行。从政策延伸的角度来看,H  股全流通试点,是沪港通、深港通、债市通等金融市场对外开饭的政策性延伸,事实证明  2017  年的港股单边行情(亦包括  2017  年  A  股白马龙头行情)均在此类型政策下有所受益,所以,我们预期海外资金增量将成为港股整体流动性改善的主要动因。
        关于“次新股”展望:对于次新股,我们在  2017  年的  2  月  16  日-2月  22  日的《次新股配置后时代》重点提示了整体估值中枢回归以及两极分化的格局将贯穿全年。我们坦诚这其中不具备实际投资意义的部分就是方向,作为大资金量配置的公募机构及保险资金,很难在交易层面像私募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一样进退有余。而在优质个股上,我们也缺乏实际意义上的细节跟踪,但是至少我们持续强调了不要对“次新股围城”心存幻想的风险提示。
        “次新股围城”的格局已定:贯穿  2017  年全年的次新股估值中枢调整,我们认为本质上是博弈格局的调整,在预期层面,打新预期的持续削弱已经在  2017  年基本消化完毕。在资金层面,投资风格差异化下的资金分布也基本形成泾渭分明的格局。
        “次新股”的投资变化:对于  2018  年的次新股增能量预期,我们设置的乐观基准线:可转债扩容。新股上市后的本能动机在于融资扩张(成长性的潜在变现),虽然从当下时点来看,政策层面仍存在持续趋紧的趋势,但是相较定增,次新股选择可转债的动机弹性将持续存在,我们认为可转债也是对次新股成长性的二次筛选,我们预期在经历“政策规范更为清晰”、“可转债探底扩容”后,将成为机构投资者和成长性个股的主要交易市场。
        关于“成长股”展望:对于成长股,回顾  2017  年,我们的乐观观点均基于市场阶段性调整后的反弹,以及主题性推动的阶段性向好,从整体上我们始终维持着“成长股过渡”的中性观点。当然在当下时点对  2018  年成长股进行展望,我们承认成长股的“估值部分”已经在年度周期进入可配置区间。
        “内生成长性”的生世转蓬:我们一直强调的成长股“估值部分”是二级市场最根本的交易动机。抛除估值部分不谈,我们认真的思考成长股的“内生成长性”,认为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悲观的方面,但就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而言,我们仍可以看到研发性投入仍集中在龙头型企业,产业层面的技术主题投资仍将集中在龙头股部分,即强者恒强。乐观的方面,以蔚来汽车、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代表的新技术型公司正在从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过渡,这种“自下而上”的业态性改善,将成为成长股的投资新生态。
        “成长股”的基线逻辑:“科技内生+资本引聚”是  2018  年成长股的新起点,所以我们设置的乐观基线:技术独角兽上市。这条基线是基于科技内生的“自下而上”的视角,所以相对束缚中小创整体估值的业绩天花板存在松动的机会。同时,对于存量中小市值标的,基于监管政策的预期,我们认为有必要提示退出性风险。
        风险提示:  1、由于资金边际弹性下降而带来的短期趋势风险;2、资本流动性因为整体经济影响低于预期。3、消费金融杠杆的隐性风险不可控。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