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证券-上海的卓越全球城市梦想与结构调整之路:从指标看《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180112

《东方证券-上海的卓越全球城市梦想与结构调整之路:从指标看《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180112(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证券-上海的卓越全球城市梦想与结构调整之路:从指标看《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180112(9页).pdf(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研究结论
上海步入结构调整时代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新规划)发布。作为十九大后国务院首个批复的超大城市总体规划,面向2035,展望2050。为把握这份新规划的关键,我们在研读整部规划的基础上,遴选出其中经济增长与发展领域的关键量化指标,尝试通过对这些新指标的解读,把脉结构调整时代上海的城市发展脉络。
指标:2020 年,常住人口,2500 万人以内
至2020 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 万人以内。2016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约2420万人,未来年均增长不能超过0.7%。但观察近5 年上海人口变动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仅0.3%,过程当中,外来人口的相对规模基本趋于稳定。未来上海人口调控的政策手段和力度,大概率不会超出近年平均水平。在总量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未来上海人口变化主要在结构层面。上海市人口规模的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空间分布失衡。新规划当中明确设定郊区新城的人口增长目标,将会结构性利好上海郊区新城发展与土地增值。
指标:2035 年,建设用地规模,3200 平方公里
到2035 年,上海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3200 平方公里。截至2015 年统计数据,上海全市建设用地面积3071 平方公里,未来城市建设的空间调整也将是结构性的。与新规划设定的面向2035 年目标比较,规划面积有明显提升的主要是绿化广场、公共设施和城镇居住用地,规划面积出现明显缩减的则是工业仓储用地和农村居住用地。可以看到,未来上海城市规划建设的动态演变当中以生态空间取代工业用地,同时适当扩大城郊地区居住用地为主。
指标:2035 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8%
到2035 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比例在18%左右。当前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16.9%左右,从2016 年情况来看,全国范围的金融业占比已经出现下行,但上海仍处在上升趋势当中。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存在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新规划为金融业划定相对规模的下限, “脱虚向实”的政策导向与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扩张并不矛盾。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以扩大金融开放为重点,“沪伦通”等仍将引领中国资本账户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指标:2035 年,文化产业就业占比,10%
除金融业外,文化产业是新规划当中以指标形式明确发展规划的第二大产业。新规划要求,到2035 年,文化类从业人员占就业总人口比例达到10%左右。上海作为中国文化开放与市场化的宣传窗口,地位关键。新规划的指引下,上海未来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仍将扮演探索者和先行者的角色,在“主旋律”与“市场化”的平衡、统一上不断探索新的道路。
指标:2035 年,R&D 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5.5%
到2035 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5.5%左右。截至2015 年,上海全社会R&D 支出占比约3.73%。对研发投入增长更加明确的指标要求,将在未来持续吸引并利好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上海的发展。从空间布局来看,张江科学城将在其中发挥尤其关键的作用。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的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