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证券-《金工磨刀石系列之三》:港股简史与现状-180122

《东方证券-《金工磨刀石系列之三》:港股简史与现状-180122(5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证券-《金工磨刀石系列之三》:港股简史与现状-180122(52页).pdf(5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研究结论
港股历史悠久。香港的股票交易早在19 世纪60 年代就已出现,随后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英资垄断的早期发展时代(1860~1969)、一城四所时代(1969~1986)、联交所统一时代(1986 年-2000 年)、港交所上市的国际化发展新阶段(2000 年至今)。
港股市值与A 股持平,创业板规模较小。港股发行制度的典型特征为双重存档制,高度市场化是联交所证券发行审核的主要特点。港股退市标准模糊、程序冗杂。大量的“仙股”、“僵尸股”长期滞留在市场中,退市率极低。
港股不存在涨跌幅限制,每天都有股票涨跌幅超过10%。超大幅涨跌基本均出现在一港元以下的小票中。卖空监管制度成熟、 交易活跃,主板卖空成交额占市场总成交额的比例不断增加。
再融资极其便利。监管以事中监察和事后追责为主,基本不干预市场交易。
2016 年外地机构投资者交易金额占比最大。机构和个人呈现70/30 分配格局。海外投资者占比超50%且不断上升。外地投资者中呈现出英国、美国、中国内地三足鼎立的局面,内地占比加速提升。
港股融资融券市场较为成熟,可融券标的不断增加,主要集中于金融、工业、地产、非日常生活消费品等大蓝筹股票。
近50 年港股市场共经历七轮牛熊市交替。整体熊短牛长。经济增长是港股牛市的主因,境内外金融危机是熊市主要导火索。熊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还是整个市场估值过高。明星行业和个股的共同特点是基本面利好,业绩提升。
港股股价和市值分布较为极端,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市值集中度高,仙股众多,仙股股价波动性大,易暴涨暴跌,流动性低。港股成交远不及A 股活跃,僵尸股众多。港股估值提升,但仍整体偏低。金融地产板块估值最低,消费品板块估值最高。
市值效应主要存在于市值极小的股票中,剔除小票后的恒生综指中并不存在市值效应。仅2006 年-2008 年11 月出现大盘股行情,金融危机发生后2008年11 月之后-2010 年出现小盘股行情,其余时间IC 并不显著。动量效应普遍存在,6 -12 个月形成期,1-6 个月持有期最明显。动量因子单调性较为明显,但2008 年底到2009 年初金融危机期间多空组合出现较大回撤。
港股与英美市场相关性较强,与中国内地市场的相关性在不断增强。港股和A 股盈利趋势一致,中资股占据半壁江山。AH 股股价联动性较强,且相关性逐步上升。A 股溢价是常态。
风险提示
量化模型失效风险
市场极端环境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