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中小市值:冬风凛烈,春熙若归-180204

《中泰证券-中小市值:冬风凛烈,春熙若归-180204(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中小市值:冬风凛烈,春熙若归-180204(7页).pdf(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投资要点
本周从1 月29 日-2 月4 日日共五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下跌96.05,涨跌幅为2.70%;深圳成指下跌632.66,涨跌幅为-5.47%;沪深300 下跌110.07,涨跌幅为-2.51%;创业板综下跌188.72,涨跌幅为-8.47%;中小板综指下跌702.12,涨跌幅为-6.13%。
一周市场策略点评:
去扛杆的“本质导向”:关于去扛杆和直接融资改善是否存在悖论,我们认为两者在金融结构改善(头重脚轻)的目标上存在一致性。这其中“头重部分”主要针对“固收/权益存量市场”,“国企改革”承担了部分治理改善、债务结构、股权结构的任务。而“脚轻部分”主要针对“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老问题。
去杠杆的“行为导向”:不同于2015 年的股灾后,一行三会对市场资金嵌套的被动式清理,本轮去杠杆的行为动机是主动性的,对外要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压力,对内要考虑到“经济增长动力替换”的需求。前者决定了,这种压力释放决定了人民币升值不可能单边贯穿全年;后者决定了,这种需求对接决定了IPO、可转债等增量市场将持续全年。
去杠杆的“周期匹配”:基于动机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预期本轮去扛杆在“危机管理”的赋权上又具备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性。所以在配置周期上,我们认为短周期上,不应抱有政策预期见底的投机心理,在长周期上,去杠杆二位的改善效应会在我们在前面所预期的“外汇”、“GDP 增长动力”进入收官之时初露端倪。关于具体的时间周期,我们会择机在后续的专题研究进行论证。
去扛杆的“市场重构”:从2017 年市场情况来看,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上涨和下跌均表现出极强的市值分化。即单纯的指数同中小市值标的的相关性已经被极度弱化。在估值上,同细分行业下不同市值标的的估值溢价主要集中在头部标的。而基于2018 年的持续去扛杆预期,这种分化将会得到继续加强。
存量标的的“扩张瓶颈”:同时,我们认为去扛杆政策的资金引导将不仅是现有存量标的的估值分化,另一方面还将直接压缩部分公司的融资弹性。这部分融资弹性一方面体现在股权质押,作为上市公司二级短融的主要方式,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存量置换成本和增量质押成本均存在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股票增发的相对性萎缩,在小市值标的及次新股上相对严重。
增量标的的“技术过渡”:关于近期证监会对于“独角兽上市”的基调定位,我们可以预期相对于“去杠杆”大周期背景,改善直接融资环境已经开始从存量向增量转移,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维持前期报告观点,“科技内生+资本引聚”是2018 年成长股的新起点,所以我们设置的乐观基线:技术独角兽上市。
“技术创新”的时点锚定:本轮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其实可以回溯至2008 年,虽然2015 年曾经历了一波“互联网+”行情,但是在实体经济角度来看,更多的是基于商业模式的重构,甚至可以将其归类于“中国城镇化”的局部缩影。而对于技术创新,“技术模仿+引进”是贯穿过去十年的方向。参考美国的上一轮“互联网泡沫”的恢复周期,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创新的着力点本身需要具备两方面因素:1、资本市场的一二级联动加强;2、政策推进下的长效机制变现(具体可参见《全球技术创新专题报告》)。对于前者,我们基于技术正在从“模仿/引进”向“创新”的过渡期,认为可以作为一年期前瞻性指标,对于后者,我们预计从政策引导至技术落地需要经历2-3 年周期,所以长效机制的变现时点将在2020 年左右。
风险提示: 1、由于资金边际弹性下降而带来的短期趋势风险;2、资本流动性因为整体经济影响低于预期。3、消费金融杠杆的隐性风险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