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银行业:金融监管下的中小行经营-180311

《光大证券-银行业:金融监管下的中小行经营-180311(2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银行业:金融监管下的中小行经营-180311(22页).pdf(2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与大中型银行相比,中小行资产负债表呈现出资产端贷款占比低,同业投资和非标业务占比高;负债端存款与大中型银行相当,但同业存单占比高;表外理财占比低;不良相当;盈利能力总体略低于大中型行等特点。
前几年,优质资产的短缺导致中小行通过非贷款渠道为资金谋求出路,非标和同业成为普遍发展方向。由于在流动性过剩的宏观形势下,同业资金价格偏低,因此,银行不仅使用自身多余的存款、后来又借助同业资金大力扩张非标和同业业务。中小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增长迅速,占总资产的比重甚至超过贷款。
从2017 年起,银行面临流动性、同业、非标、理财和互联网金融业务等全方位的金融监管。中小行同时面临合规和负债两方面的压力。在负债方,由于中小行负债结构更依赖存单,因而面临比大行更大的压缩压力;更重要的是,金融监管导致银行资金成本压力陡升。在资产方,中小行大量违规的非标和同业资产面临回表、穿透和压缩的压力。加强的流动性和互联网金融监管也对中小行业务带来新的压力。银行亟待寻找优质、合规和高收益的资产。
虽然目前中小行资产质量可控,破产可能性尚小,但银行始终绕不开缺钱、钱贵的问题。伴随非标资产回表和穿透,银行贷款额度告急。新增业务下降和缩表将是中小行的普遍现象,盈利也将大幅缩水。根据我们的敏感性分析,影响最深的时候,中小行盈利下降可达53.8%。
我们认为,中小行未来的经营将不会简单地重回原点。经历了创新业务尝试的中小行在高监管压力下,仍在努力突破经营地域限制、寻找能在监管夹缝中生存的获利机会,并积极投入零售转型的探索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经济仍是需要破解的难题。沉舟侧畔千帆过,中小行更多的业务模式的探索还在进行中。
风险提示:首先,金融监管趋严或导致中小行出现流动性或者偿付风险。尤其是监管导致的回表或引起银行资本金紧张;其次,地方经济可能出现回调或降低中小行盈利能力。由于中小银行多数紧密贴合地方经济,如果地方经济出现反复,不仅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而且影响银行的资产增长;最后,中小企业业绩下滑将可能集中暴露中小行的不良贷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