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宏观专题报告:MLF之后,定向降息要来了吗?-210818

《东吴证券-宏观专题报告:MLF之后,定向降息要来了吗?-210818(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吴证券-宏观专题报告:MLF之后,定向降息要来了吗?-210818(14页).pdf(1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MLF的稳健续作兑现央行在货币政策报告中的“承诺”,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期待?2021年8月6000亿元MLF超预期的续作,背后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净融资的加速,正好印证了央行8月9日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加强对财政收支、政府债券发行……等不确认性因素的监测分析,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的政策思路,7月以来可以感受到央行落实政策的速度在加快,那么下一个值得关注的政策点在哪?7月经济数据全面降温,8月疫情不确定性仍存,尽快稳住信贷、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可能是央行的当务之急,“有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可能会加速提上日程。 这对市场预期的降准和降息将产生影响。 全球主要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主要有哪些选项?全球主要央行更倾向于使用资产端的工具,例如设立特定的流动性操作工具;修改央行在操作接受的抵押品规则以及在资产购买(QE)中对于特定资产进行倾斜(表1)。 中国央行已经采取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抵押品规则的修改方面,例如2018年6月扩大MLF担保品范围,纳入符合条件的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此外还会定期颁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 国外有何进展值得借鉴?在主要经济体里碳减排工具推进较快的要属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 欧元区一直走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的前列,支持碳减排方面,欧央行主要可能从两个方向发力,一是在QE中更多购买减排企业的债券;另一个则是使用定向的“GreenTLTRO(绿色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工具,鼓励信贷机构向减排业务倾斜。 日本央行在7月议息会议上也公布了新型气候支持工具,将在2021年年内落地。 日本:现有框架下的“小修小补”,借鉴意义有限。 日本央行7月推出的气候支持工具是在原有公开市场操作基础上打的补丁,对我国的直接借鉴意义有限。 欧央行:GreenTLTRO具有参考意义。 中国与欧洲的在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工具上存在较大相似性,欧洲在TLTRO上的经验至少有三点值得借鉴:1)允许金融机构组团申请,照顾中小机构;2)根据金融机构合格信贷的规模设置阶梯利率,提高激励;3)根据金融机构相关合格信贷历史存量规模情况,来设置各机构工具使用的限额以及优惠利率的触发基准,更加公平地分配央行的流动性资源。 我国即将落地的“绿色专项再贷款”将是传统再贷款和TMLF的结合体,具备新的特点:1)在交易对象上会更加“开放”。 新工具定向的是企业和向企业发放的贷款而不是金融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要求可能更加类似于TMLF;2)在准入标准上可能更倚重于合格信贷的规模,更加注重金融机构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信贷规模;3)利率上可能对再贷款和企业端贷款利率都做出“优惠”要求,保证低资金成本传导至实体经济。 4)形式上可能会采取“直达实体经济”的模式。 央行按一定比例购买合格贷款后委托放款行管理,由银行获得贷款收益并承担相应的信用风险。 新工具带来的定向降息和流动性投放可能无法应对年内经济和市场的压力,降准和LPR降息依旧值得期待。 我们预计乐观情形下年内新工具可能投放约6500亿元流动性,且结构上主要掌握在大行手中,无法应对第四季度的流动性偏紧的局面;而由于绿色贷款在整体贷款中占比偏低,定向降息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效果可能有限,我们预计第四季度仍会降准一次,且不排除年内央行通过压缩加点调降LPR的可能性。 风险提示:央行超预期提高绿色贷款的购买比例,导致市场宽松预期升温;疫情持续发酵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二次衰退,政策重回宽松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