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证券-【每周经济观察】2018年26期:去杠杆平衡术-180709

《华创证券-【每周经济观察】2018年26期:去杠杆平衡术-180709(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创证券-【每周经济观察】2018年26期:去杠杆平衡术-180709(9页).pdf(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主要观点
我们在上周的经济观察中指出,虽然近期政策信号看似混乱,但“定向宽松、严控地产、加大开放”的脉络基本清晰,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仍然是政策的重心。恰逢过去一周杨伟民、刘世锦等多位高层智囊就去杠杆和货币政策密集发声。本周我们更多从上述智囊的发言中寻找启示,延续对宏观政策的讨论,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上周对政策基调的判断。具体观点如下:
坚持不走债务支撑高速度的老路。近期随着经济不确定性的提升和政策面相应的调整,重回放水老路的质疑和担心再次升温。毕竟参照过往经验,基于在中期有GDP翻番的承诺,年内有GDP目标增速的底线要求,当经济面临失速压力,稳增长会成为压倒性的任务,大水漫灌往往随之而来。这次会不一样么?从近期传递的信号来看,政策面对此持否定态度,货币放水会沦为“金融系统和地产领域的炒来炒去”,反而不利于经济质量的提升,总量稳杠杆、结构去杠杆的政策导向很难改变。
不走老路的定力在哪里?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被多次提及。过往货币放水、“人为抬高杠杆率”在相当程度上源自GDP目标增速的硬性约束。如果能够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降低GDP增长目标述求,“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率会大大提高,许多矛盾迎刃而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破立并举则是维持经济韧性的关键。从这个视角观察,政策面已经在开始有益的尝试,如连续两年将GDP目标增速确定为6.5左右,有意淡化目标增速的底线思维。
货币政策为什么做出微调?对于货币政策来说,高质量发展下的稳健中性意味着“要兼顾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如果短期流动性管理出现混乱,伤及实体经济,会导致“改革转向不具备时间窗口”,但同时要有定力,“不能简单强调流动性总量的放大”,而是要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反映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年初以来降准和MLF等投放的中长期流动性2.8万,远超2017年1.76万亿的总和,但“更加重视结构调整、更强调精准,防止大水漫灌”。
货币政策中性稳健的基调在改变么?从近期政策面的信号来看,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并不意味着稳健中性基调的改变,而是试图在经济增长和稳杠杆间寻求平衡。货币政策当前的调整更多是为适度对冲金融严监管的影响,避免将结构性去杠杆演变为“总量层面的一刀切式去杠杆”。但同时强调货币政策应当基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推进,大力处置僵尸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否则货币放水实际是在“维持僵尸企业”,“制造新的产能过剩”。
上周地产销售环比下降,地方进一步跟进整治市场乱象;土地成交同比延续回升;电力耗煤环比大幅上升;库存累积速度放缓,钢价延续弱势;猪价震荡微跌,菜价迎来季节性回升;定向降准实施,央行大幅净回笼,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下行;美元指数持续走弱,离、在岸人民币贬值速度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