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中科创达-300496-业绩符合预期,现金流高增长,公司人效持续提升-230301

《中信建投-中科创达-300496-业绩符合预期,现金流高增长,公司人效持续提升-230301(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建投-中科创达-300496-业绩符合预期,现金流高增长,公司人效持续提升-230301(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
1、操作系统龙头业绩持续高增。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54.45亿元,同比增长32.0%,实现归母净利润7.69亿元,同比增长18.8%,业绩符合预期,全年维持高增速。Q4实现营业收入15.91亿元,同比增长9.4%,受疫情影响Q4增速有所放缓。
2、公司经营能力提升,客户结构优化,人效提升明显。公司加强现金流管理,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增长257.3%。前5大客户收入占比21%,客户结构进一步改善。22年底公司总人数同比增长15.4%,人效提升接近14%。
3、三大业务增长稳健。公司智能软件业务/智能汽车业务/智能物联网业务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8.91/17.93/17.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46%/39%。手机逆势增长,智能汽车份额快速提升。
4、公司三条增长曲线明确,成长可期。智能软件受益于ARM份额提升,座舱业务景气度延续、物联网模组持续出货,智能驾驶及边缘计算有望通过实现新突破。随着软件系统的复杂度提升,边缘计算需求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凸显。
事件
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54.45亿元,同比增长32.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9亿元,同比增长18.8%。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4.97亿,同比增长257.3%。
简评
1、公司业绩符合预期,营收维持高增长。
公司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4.45亿元,同比增长32.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9亿元,同比增长18.8%;2022年Q4实现营业收入15.91亿元,同比增长9.4%;公司作为操作系统龙头厂商,Q4虽受疫情原因增速放缓,全年业绩维持高增长。毛利率方面,公司22年全年毛利率为39.3%,同比下滑0.11pct,保持相对稳定。22年全年销售/管理/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增长29.6%/18.1%/65.1%,持续高研发投入。
2、公司经营能力提升,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增长,客户结构改善,人效提升明显。
2022年度公司经营现金流较上年增长257.3%。主要系公司加强现金流管理所致。应收账款占收入比重为33%,与上年基本持平。前5大客户收入占比21%,公司客户结构进一步改善。22年底公司总人数为13232人,同比增长15.4%,人效提升接近14%。
3、公司三条增长曲线明确,智能驾驶和边缘计算成为新增长点。
公司智能软件业务/智能汽车业务/智能物联网业务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8.91/17.93/17.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46%/39%。智能手机业务,在手机出货下降的情况下,公司逆势保持了智能手机业务的持续正向增长;智能汽车业务,增速远超智能汽车行业18.8%的平均增长率,证明了公司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关键地位,以及软件需求的广阔空间。智能物联网业务中,智能计算模块及整机产品相关收入为15.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2%,以公司边缘计算技术为核心的智能行业相关业务已初具规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
公司三条增长曲线明确,打开新的成长空间。第一增长曲线智能软件业务增长将受益于Arm PC/Arm Server份额提升趋势。当科技领域有大算力需求出现的时候,同时意味着对复杂软件和复杂操作系统的需求。创达深耕软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多年,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第二曲线智能座舱、物联网模组继续高增长。我们预计23年座舱业务的景气度将会延续,随着智能座舱渗透率的提高,座舱智能化级别、功能复杂度、交互的完善度不断提升,座舱价值量将持续抬升。公司第三成长曲线智能驾驶、边缘计算将通过订单或者定点兑现逻辑,并且都实现了多平台布局,尤其是未来随着公司自动驾驶域控器等产品的推出,将让公司从汽车智能化软件走向硬件。
6、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智能平台技术提供商,源于多年在Android、Linux等操作系统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中科创达形成了从硬件驱动、操作系统内核上层应用全面的技术体系。公司三条成长曲线明确,手机业务领先行业,智能座舱及物联网模组持续高增,智能驾驶及边缘计算业务有望快速突破。我们预计公司22-24年利润7.7、10.4、13.5亿,对应当前市值PE分别为57、42和32倍,参考海外公司估值,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1.智能汽车业务研发不及预期,导致公司汽车智能化相关业务推进放缓的风险;2.受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手机相关业务的收入不及预期的风险;3.疫情后汽车消费复苏不及预期的风险,随着汽车购置补贴的到期,汽车消费可能不及预期;4.芯片短缺风险,受半导体周期水位和美国芯片制裁的风险,公司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业务均有面临芯片短缺的风险,进而导致项目的交付不及预期。
5.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及毛利率下降的风险,随着智能汽车行业新进入者的增多,行业竞争可能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