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证券-汽车电子行业系列报告之功率篇:成长行业“优质赛道”,国内龙头旭日东升-210119

《民生证券-汽车电子行业系列报告之功率篇:成长行业“优质赛道”,国内龙头旭日东升-210119(3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证券-汽车电子行业系列报告之功率篇:成长行业“优质赛道”,国内龙头旭日东升-210119(35页).pdf(3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报告摘要:汽车功率半导体5年近7倍空间,IGBT最受益政策支持、节能减排双重驱动,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20%,2030年欧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40%。 汽车电动化趋势下车用功率半导体单车价值大幅提升。 据英飞凌统计,功率半导体ASP将从传统燃油车的71美元大幅提升至全插混/纯电汽车的330美元,是传统燃油车的4.6倍。 根据我们的测算,预计2025年全球汽车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美元,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用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53亿美元,是2020年的7.3倍,年复合增速高达48.8%,未来十年中美欧三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用IGBT市场将有94亿美元增量空间。 目前车用功率半导体中主要用到的是IGBT和MOSFET,而IGBT在新能源车中是电驱系统主逆变器的核心器件,并可用于辅逆变电路、DC/DC直流斩波电路、OBC(充电/逆变)等,单车价值达到273美元,占车用功率半导体ASP的83%,是绝对大头。 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IGBT市场规模将达到44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约48.8%,是电动化趋势下的汽车功率半导体中最受益品种。 产品、工艺、先发优势三大壁垒构筑强护城河1)产品壁垒:车规级IGBT需具备使用寿命长、故障率低、抗震性高等严格要求,能适应“极热”“极冷”的高低温工况、粉尘、盐碱等恶劣的工况环境,承受频繁启停带来的电流频繁变化,对产品要求极高。 2)工艺壁垒:车规级IGBT设计时需保证开通关断、抗短路和导通压降三者的平衡,参数优化特殊复杂。 生产制造时薄片工艺容易碎裂、正面金属熔点限制导致退火温度控制难度大。 此外,IGBT模块封装的焊接和键合环节技术要求同样较高。 3)认证周期长、替换成本高、具备经验曲线效应,行业先发优势明显。 a)车规级IGBT需满足可靠性标准、质量管理标准、功能安全标准,才有资格进入一级汽车厂商的供应链,认证周期一般至少2年。 b)由于IGBT模块是汽车中的关键部件,下游厂商出于安全性、可靠性的考虑,替换时往往呈谨慎态度,只有经过大量验证测试并通过综合评定后,才会做出大批量采购决策,替换成本高。 c)IGBT业务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达到良好的know-how水平。 d)IGBT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生产、测试设备基本需要进口。 此外,对IGBT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量也较大,新进入者在前期往往面临投入大、产出少的情况,需要较强的资金实力作后盾,才能持续进行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综合来看,IGBT行业中的先行企业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竞争格局优成为成长行业“优质赛道”,但当前国产化率仍然较低据Omdia2019年统计数据,全球IGBT模块前十大厂商占据了76%份额,市场份额集中,竞争格局较好。 车规级IGBT方面,由于较高的行业壁垒,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IGBT模块CR4份额合计达81%,呈现寡头垄断格局。 其中,英飞凌市占率58.2%排名第一,比亚迪市占率18%排名第二,三菱电机、赛米控分列第三、第四。 车用IGBT凭借广阔的成长空间和良好的竞争格局已成为成长行业中的“优质赛道”。 但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IGBT前十大厂商中仅有比亚迪、斯达半导及中车时代电气三家国内厂商入围,市场份额合计20.4%,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多重因素加速国产替代,国内厂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多重因素加速国产替代:1)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且未来汽车消费需求仍将提升,为国内IGBT厂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2)贸易摩擦加剧,半导体自主可控需求日益迫切。 3)国内厂商率先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抢占先发优势,随着国内新能源车厂商的份额提升,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预计将更多采用国内半导体厂商产品。 4)国内IGBT厂商具备性价比高、响应速度快等本土化服务优势,契合新能源车降本增效需要,有望实现份额提升。 5)政策鼓励、资金支持助力国内IGBT行业快速发展。 国内市场空间方面,根据我们的测算,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用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77亿元,是2020年的6倍,年复合增速高达44%,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IGBT市场规模将达到147亿元,年复合增速约44%。 2025年中国充电桩用IGBT市场规模将达109亿元,复合增速达35%。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车用IGBT国产替代进程将加速推进,结合目前较低的市场份额占比和广阔的行业成长空间,未来国内IGBT厂商增长潜力巨大。 产能紧张短期内较难缓解,功率半导体景气持续上行5G商用以及疫情宅经济加速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新能源车、家电、数码等终端设备市场景气度转暖,带动半导体需求增长,叠加半导体厂商因供应链安全需要提高安全库存,多项因素共振导致半导体产能紧张,目前各大晶圆代工厂商均处于满产状态。 从全球来看,ICinsight预计2021年全球将新增2080万片等效8寸晶圆产能,从国内来看,在建的晶圆制造等效8寸产能约2796万片/年,大部分集中在2022年投产。 但考虑到新产线投产后约有3-5年的产能爬坡期,短期内产能紧张较难缓解。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需求的快速提升,预计2025年全球仅车规级IGBT模块所需的8寸晶圆量就达169万片,较2020年增长5.4倍,晶圆制造需求缺口巨大。 年初以来海内外各大芯片厂商纷纷上调产品价格或延长交期,预计半导体产业链景气度仍将持续上升。 投资建议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汽车电动化趋势下带动功率半导体单车价值大幅提升。 根据我们测算,预计2025年全球汽车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80亿美元,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用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53亿美元,CAGR高达48.8%,5年7倍空间。 产品类型上,车用功率半导体中IGBTASP占比达83%,是电动化趋势下的最受益品种。 壁垒方面,车规级IGBT产品、工艺、先发优势三大壁垒构筑强护城河,且该行业竞争格局良好,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IGBT模块CR4份额合计81%,成为成长行业“优质赛道”。 但当前国产化率仍然较低,前十大厂商中仅三家国内厂商入围,市场份额合计20.4%。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车用IGBT国产替代将加速推进,结合目前较低的市场份额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国内IGBT厂商增长潜力巨大。 此外,当前功率半导体需求旺盛,产能紧张,在建的国内晶圆制造产能大都集中在2022年投产,还需经过3-5年的产能爬坡,预计短期内产能紧张较难缓解,功率半导体产业链仍将景气向上。 建议关注:斯达半导、中车时代电气、闻泰科技、华润微、新洁能、立昂微。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国内企业技术进步不及预期,产品替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