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研究系列(11):A股分层效应的普适规律与底层逻辑-210430

《开源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研究系列(11):A股分层效应的普适规律与底层逻辑-210430(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源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研究系列(11):A股分层效应的普适规律与底层逻辑-210430(18页).pdf(1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分层效应的实证现象因子有效性的分域研究由来已久,但是通常无法得到因子有效性变化的通用规律。 本报告我们提出将股价振幅作为因子有效性分域的标准,并总结不同振幅水平下因子有效性变化的普适规律。 我们按照振幅水平由低到高将全市场股票划分为10组,分别测试因子在不同振幅层的有效性。 从因子有效性的变化来看,随着振幅水平由低到高变化,价量类因子的有效性呈现逐步增强的走势,基本面因子的有效性呈现先衰减后增强的U型曲线。 我们将以上规律称为A股市场的“振幅分层效应”,简称分层效应。 双因素模型:因子逻辑与预测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关于分层效应的底层逻辑,我们提出了双因素模型1.0版本,猜想不同振幅水平下因子有效性受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因素A是从因子逻辑视角出发。 短期交易行为对基本面因子的逻辑而言属于干扰项,对价量类因子的逻辑而言则属于加强项。 因此,振幅水平越高,短期交易越活跃,则对基本面因子的削弱越多,而对价量类因子的增强越多。 因素B是从预测机制视角出发。 高振幅股票的信噪比更高,噪声信息难以改变股票的原有排序,因此,在高振幅股票上的收益预测效果具有天然优势。 因素B是关于股票收益预测的机制,与因子自身属性无关,因此,对于基本面因子与价量类因子而言都是增强项。 对于基本面因子:因素A为削弱项,因素B为增强项,两者综合作用之后体现为先衰弱后增强的趋势,也即U型曲线。 对于价量类因子:因素A与因素B同为增强项,两者综合作用之后体现为单调增强的趋势。 分层效应的应用范例:回撤改善,收益风险比提升在沪深300股票池中,基本面因子与价量类因子存在振幅上的有效性错配。 基本面因子在中、低振幅组有效性高,高振幅组有效性低。 相反,价量类因子在中、低振幅组有效性低,在高振幅组有效性高。 基于这一特点,本节在沪深300上提出分层组合的构建方案,即中、低振幅组应用基本面因子,高振幅组应用价量类因子。 风险提示:模型测试基于历史数据,市场未来可能发生重大变化。